9月,我国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进口数据也止跌回升。在外需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外贸数据整体回暖,除一部分季节性因素外,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政策可谓功不可没——
最新外贸数据显示,9月我国出口1863.5亿美元,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进口数据也止跌回升,同比微增2.4%。
在外需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外贸数据整体回暖,除一部分季节性因素外,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政策可谓功不可没。
9月12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了加快出口退税进度、融资、出口信保、贸易便利化等八项措施;随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相继公布了围绕《意见》落实的具体举措,以期扭转外贸疲弱态势。
“未来几个月是全年外贸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次出台的相关措施,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业内人士表示,这8项措施中既有为企业做“减法”的加快出口退税进度、贸易便利化等内容,也有为企业做“加法”的加大融资、优化市场布局等举措,企业有望在“减负加正”中进一步提振信心,推进外贸的稳定增长。
做减法:外贸企业“减负”前行
“几个月前分类通关改革刚让企业通关步入‘读秒时代’,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迈入通关‘SOHO时代’了!”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关务陆秀芳的“没想到”,缘于今年8月1日海关总署启动的通关无纸化改革试点。
作为南京海关辖区内首个无纸化通关试点企业,在希捷科技(苏州)公司8月份的出口货物中,有85%以上的报关单已实现海关自动放行,平均通关时间只有20秒,比原先至少节省2小时,报关员足不出户即可办结通关手续。
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8月31日,包括南京海关在内的12个试点海关共计办理无纸通关报关单1.1万份,受到相关企业的欢迎。
无纸化通关只是提高贸易便利化的举措之一。事实上,口岸各职能部门在提高通关效率上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比如按风险高低对货物实施宽严有别的“分类通关作业”,比如进一步扩大“属地申报、口岸放行”通关模式的适用范围等。今年5月,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在广东启动“三个一”通关试点,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给企业负担“做减法”的措施除提高贸易便利化外,还包括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等。
“我给客户放账是90天,但我收到出口退税要180天,有时甚至要270天。”河北石家庄的一位外贸企业主坦言,出口退税这么长的周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准确及时退税。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说。此外,《意见》中关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的表述,也被认为对广大中小外贸企业构成了实质性利好。
做加法:拓展市场多了“正能量”
“这是新设的义乌—舟山区域直通车,是专门为小商品经营户开辟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增辟的一个高效出口通道。”杭州海关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经义乌海关出口的小商品达63.4亿美元,出口货运量达到587.4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4%和30.1%。其中,出口俄罗斯的小商品总额6950万美元,出口货运量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1.5倍、3倍。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逆势上扬,让不少传统外贸企业看到了希望,在新兴市场的拓展中,可以积聚到更多克服困难的“正能量”。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7.6%。今年前8个月,尽管外贸增速呈罕见的个位数增长,但我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总值仍然增长了14.9%。
国务院《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外贸“两个布局”,一方面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一方面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边境省区发展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据悉,目前我国已选取约30个国家,作为今年及未来若干年外贸多元化战略重点突破市场,力争到2015年,我国与欧美日等传统市场以外市场贸易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稳出口之外,积极扩大进口也被提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研究员张丽平看来,《意见》将出口与进口并重,不仅仅只是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更是对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有力促进。“从早期的紧盯资金,到如今对高端技术与人才引进的更加重视,一些传统外贸省市已到了寻找、培育外向型经济新增长点的时候了。”张丽平说。
既要“减负” 更得“转型
今年以来,在外需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呈现出疲弱态势。
造成我国出口放缓、外贸不稳的因素,既有外部市场低迷、传统出口市场疲软的外因,也有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内因。从短期看,促进外贸增长的八项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给困境中的外贸企业带来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身处困境的外贸企业而言,“减负”的确是当务之急。不过从长期看,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需不振的问题,毕竟这种刺激作用本身是短期的、有边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才是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得益于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依托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要素,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曾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然而,随着上述要素价格的逐步提高,这种低成本扩张出口市场的外贸发展方式日渐难以为继。当前,有针对性地对外贸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外贸企业更应该从提升自我出发,摒弃政策依赖心理,在转型升级上动真格、下功夫。只有真正“转上去”、“调到位”了,我国对外贸易才能峰回路转、更上层楼。
(本文来源:南京海关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