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存钱与中国出口有关吗?
时间: 2009-11-18

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重新反思,或许是这次金融危机带给全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早在危机之前,包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一批西方学者和官员就不断宣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高储蓄的中国通过出口累积了巨额外汇,然后将其投资于美国债券,从而不断压低美国利率,助长了美国的高消费文化;而低储蓄率的美国由于面临日益扩大的国际收支缺口,不得不向中国借越来越多的债——终将难以维持下去。因此,美国人应当学会存钱;而中国人则应学会花钱。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中国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进行增长模式转型和国际收支调整的重要性。从中国方面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在进出口双双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国内消费需求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其对GDP的贡献累计已达4个百分点,仅次于投资的贡献,表明中国在“学会花钱”方面确实已做出了巨大努力。此外,综合各方信息来看,中国明年扩大内需的力度有可能还将继续加强。

而从美国“学会存钱”方面来看,前景似乎并不令人乐观。美国并非没有高储蓄的传统。自二战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个人储蓄率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在1973-1975、1981-1982、1984-1985几个阶段,持续超过10%。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仍保持在7%以上。

但在金融创新浪潮的不断席卷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美国个人储蓄率开始加速下滑。2001年10月,即上一次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个人储蓄率首次出现-0.2的负值,此后数年基本稳定在2%-3%上下。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美国个人储蓄率大多维持在1%以下,其中2005年8月再次出现了-2.7%的负值。尽管联邦基金实际利率高达4%-5%,这一时期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储蓄水平最低的时代。人们悲观地认为,美国的储蓄率将永远低迷下去,美国的借贷消费文化将长期主宰美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个人储蓄率一度出现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快速增长。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去年8月开始,美国个人储蓄率已从0.8%的低位开始反弹,到今年5月已升至6.9%,为过去15年以来最高水平。曾成功预言到次贷危机的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甚至称,美国个人储蓄率最终将达到10%-11%。许多美国人相信,危机教会了美国人储蓄,美国可以靠自己的储蓄为本国投资融资,而无须依赖来自中国的资本。同时,根据开放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储蓄减去投资等于净出口。也就是说,美国甚至还有可能转而成为一个出口大国,最低限度也足以大大降低来自中国的进口。

然而,此次全球衰退并不如世人料想得那般严重。而美国个人储蓄率的回升也主要应归因于美国政府大幅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的短期效应,其后劲令人怀疑,可能只是危机中的昙花一现。最新的数据也显示:随着下半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美国居民的储蓄热情又开始显著回落了,6月、7月、8月、9月美国个人储蓄率分别为4.2%、4.0%、2.8%和3.3%。尽管目前美国失业率还在上升,但美国经济复苏的大局基本可以确定。一般预计,失业率将在明年上半年见顶,届时,美国个人储蓄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的话,那么美国将重返透支消费时代,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依然可以保持甚至扩大对美出口。

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从此便可高枕无忧了。一方面,代表工会利益的奥巴马政府即使不能通过提高美国居民储蓄来降低对中国商品和资本的依赖,那么它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手段,以及对人民币升值施加政治压力等办法来打压“中国制造”。最近的轮胎特保案、油井管反倾销税和铜版纸“双反”关税等一系列动作,不断提醒中国出口企业须警惕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风险。

另一方面,对于外部环境整体转暖的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切不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安于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本币升值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将是大势所趋。晚动不如早动,早一步采取行动便可以牢牢掌握主动权,而不必受制于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