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多元化拓展进出口市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布局,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资源合作开发,支持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全省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
———摘自《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意义
珠三角担当率先转型升级使命
在省委、省政府最新出台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重点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其中,就提到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事实上,无论从今年以来粤港两地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还是广东一系列扶持外贸出口政策的密集出台,帮助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破解外经贸难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破解广东经济发展难题,而当年凭借着加工贸易模式迅速崛起并奠定良好基础的珠三角地区,在面临外贸出口增速全面回落的严峻形势下,自然而然地担当起了率先转型升级、为全国提供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复杂的过程,广东省率先提出转型目标,力图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不仅对广东,对全国来说都是意义十分重大。”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进展
扶持性政策密集出台
曾几何时,珠三角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有点心慌慌。因为他们发现,近几年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尤其是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正在朝着对他们很不利的方向发展。加上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内外因素夹击,一时间加工贸易企业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外经贸起家的广东,没有忘记加工贸易企业为广东作出的贡献。在前不久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省长黄华华就承诺,广东将采取五大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其中一条措施便是制定出台操作指引,采取对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措施,使其从没有独立法人转型为有独立法人的三资企业。
不久,《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的操作指引》果然出台。同时出台的还有《关于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此外,《关于推进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也即将出台。
与此同时,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原计划安排5亿多元的专项资金基础上,下半年广东又增加安排2.3亿元专门用于稳定出口增长、优化出口结构和开拓新兴市场。这样,今年省政府用于推动外经贸平稳发展的资金达到7亿多元。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丁力认为,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都表明政府将花大力气来落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下一步政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系统衡量广东加工贸易问题及现状,并制定出明确的转型政策和措施。
路径
先实体化转型再谋创新升级
《决定》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全省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如何保障这个目标的按期完成?几位专家对此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加工贸易转型首先要实现‘外源经济内源化’,也就是实体化。”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丁力一针见血地说。他分析,加工贸易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主体,而只是加工生产环节,因此当务之急要把工厂、车间变成企业,使其形成有形载体。“实体化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比如鼓励东莞的投资者收购外资企业等。”
“转型成功后,再升级。升级分两步走,首先把‘生产型的企业’升级为‘市场型企业’,捞国外订单,打开国内市场,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然后,再由‘市场型企业’转变成‘创新型企业’,一步步来。”丁力说。
相比之下,张燕生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他说:“建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本身是非常积极的措施,因为‘中心’势必是人才和高科技、先进管理模式的聚集之地。但转型升级过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如何与本土加工贸易形态衔接,如何把外商投资为主体的加工贸易转变为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仔细斟酌。”
张燕生建议,应该逐步使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化,把主体为外商投资逐步转变成中国本地企业为主体,支持本土企业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开放竞争,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不宜过分依靠特殊政策来转型。
本报记者吴哲实习生邬红波
亮点
东莞:10亿元转型基金为企业解困
在东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进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被当作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市已有47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为三资企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今年3月到东莞调研时表示,东莞是贴牌生产搞得最好的地方,是30年来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是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内外因素夹击下,这种建立在劳动力密集型、外向型、加工贸易型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导致东莞土地空间、能源水源、人口重负和环境承载“四个难以为继”。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东莞要把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争取成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综合试验区”。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把生产车间提升为企业总部;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数量。
按照不同的企业和行业类型,东莞共选取了24家市级试点企业、80家内销试点企业和64家台资企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各镇街也分别选取代表性企业进行试点。
为了帮助面临诸多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今年7月,东莞制定了《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操作流程及指引》,规定来料加工企业注销前,工商部门允许投资方先设立一家筹办性质的三资企业,三资企业名称可沿用原来料加工企业的字号和行业特点,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同一处所有两家企业并存,并要求环保、消防、安监、海关等方面为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供方便。
东莞还多次召开会议,决定取消三资企业的场地使用费、“三来一补”综合费用结汇手续费等行政性收费项目,涉及费用将超过3亿元。而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东莞还设立了10亿元的转型升级资金,目前东莞市财政局等部门正在研究转型基金的实施细则。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还表示,东莞将通过加大吸引境内外各类商业性融资机构进驻、筹建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等形式,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争取今年全年新增中小企业担保额130亿元。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今年1—7月,东莞已有47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了三资企业,共有52家企业在财政扶持下,正在积极进行自主品牌创建申报。
本报记者谭志红
江门: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
随着珠三角的发展,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需求日趋明显,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迫在眉睫。除了政府的引导外,许多传统企业也都在积极寻求创新、升级之路。鹤山真明丽灯饰有限公司就由员工不到200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成有400多个专利产品的先进企业。
真明丽灯饰有限公司1990年落户鹤山,当时还只是一个通过半成品组装生产低档的圣诞装饰灯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台资企业。但因为该企业在台湾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过程,终因成本大于销售价格而搬迁到内地,所以对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从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了研发专利产品的目标,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虽然当时只有八九个人,但每年都将营业利润的5%投入到研发之中。”公司董事长樊邦扬告诉记者,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真明丽一举完成从生产低档灯饰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从制作装饰灯、舞台灯,进一步发展到自主研发出LED照明技术,近期更计划进入芯片制作方面的领域。届时,该公司将成为把LED上中下游产业都集于一身的制造厂商。目前,鹤山真明丽灯饰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有350人,员工1.5万人,土地近千亩,厂房面积近40万平方米,年产值2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LED光源照明生产基地、装饰灯生产基地、小型灯泡生产基地和远东最大的舞台灯生产基地。4月下旬,省长黄华华在江门市调研时考察了该公司,对其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实,江门许多企业都在寻求创新、升级之路。为了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江门市政府在《关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出,将以重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加大重点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充分发挥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升级。调整科技投入方向和重点,突出重点,把80%以上的科技专项经费用于组织实施重点工业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