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信息平台风险管理成海关打私“法宝”
时间: 2011-02-17

据《大众日报》报道春节刚过,黄岛海关监管区前湾港内已是一派繁忙,该关现场关员正在查验平台开箱查验一批批待检货物,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海关风险管理系统自动分拣出的高风险货物。

说起海关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黄岛海关风险管理科科长田旭刚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日前,青岛某公司申报出口一批棒球帽,关员将报关单号输入海关系统,提示棒球帽为高风险货物并已被系统自动布控。经现场查验,共查获假冒“Ferrari”、“NY”图形等商标的帽子17700余顶,价值人民币3.5万元。

田旭刚告诉记者,普通棒球帽价值较低,但是一旦“傍上”名牌便身价倍增,加上黄岛口岸曾多次查获侵权帽子,所以一旦看到这种高风险商品,关员就会特别注意并结合航线等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以提高打击侵权的精准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海关监管、征税、打私、统计等传统职能不断加重,知识产权保护、反恐、贸易安全、环境保护等非传统职能快速拓展,而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与快速增长的业务量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以黄岛海关为例,2010年,该关共审核进出口报关单72.4万票,平均每个工作日近2800票,而黄岛海关现场人手一直不足。如何做到既管得住,又不影响通关速度,找准这一矛盾的平衡点成为了关键。

为此,青岛海关最早在全国海关系统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发建立了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报关单一进入海关,该系统就会根据相关风险参数甄别出风险的高低。基于这种风险管理理念,近期青岛海关推出了分类通关,低风险的货物由计算机快速审核放行,出口只需要一分钟,进口五分钟就能完成,而对于高风险货物,海关则将进行重点审核和查验。

为进一步把风险管理的效能发挥好,作为青岛海关隶属的黄岛海关,以提高风险分析水平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风险分析方法,推动布控指令向精细化转化;以增强风险信息转化效能为落脚点,大力加强风险信息的整合应用,确保风险信息转化有效;以打击逃证逃税及骗取出口退税等伪瞒报行为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预定式布控效力;同时,还强化内部培训,不断完善信息平台,加强相关部门联动,力求实效。

2010年,黄岛海关多措并举强化风险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年风险布控有效率达到26.24%,风险信息转化有效率达到93.55%,通过预定式布控查获并移交法规和缉私部门案件56起,案值1855.94万元,风险管理已成为海关打私的“法宝”。


来源: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