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汇集的资讯来看,中国下半年的经济态势变得更加复杂。官方的判断语境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其实这种“复苏的曲折性”在五六月份的中国股市已有很深的表现。而这一表现和复苏后经济增速放缓是相一致的。
最近高盛等一些机构预测,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出现下滑局面,并调整了此前的数据,由过去的百分之十一点多,调到百分之十点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周六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非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2.1%,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虽然该指数连续16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最近两月一改之前波动上升态势,呈现连续回落。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下半年经济回落的趋势很明确,同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很多下滑的力量会在四季度爆发,导致整个四季度整体经济回落的幅度会超越一切。但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笔者认为,在中国不会产生,其原由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率先复苏后的率先调整,不是经济衰退,是寻求经济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健康通道。
但摆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的诸多问题也变得更加明显。这主要表现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全球经济复苏差异明显,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表明这一点,各国是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量身定做”各自不同应对政策。美国可能将实行再刺激政策,而欧洲很多国家将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其二、结构调整将是我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结构性的问题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明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关键是调结构,目前一些动态已很明显:经济增速逐季走低;工业生产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消费增长非一日之功;外贸复苏喜中有忧。
其三、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这是年初的判断,现在看来可能很难实现,从市场的表现来看,食品价格上涨已成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一些食品价格出现失控,如最近,大蒜、蔬菜等价格,这使得物价回升的动力并不单一;同时PPI对CPI的传导将会比较明显,还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货币因素等。
其四、货币政策将更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四五月份市场表现给人感到多少有些从紧,然而6月份新增贷款很有可能会适度放松;人民币汇改重新启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还有空间等。
我们看到6月底到7月上旬,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国务院先是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然后是高层到各地密集调研,温家宝先后在浙江、湖南等地的调研及座谈,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在这个炙热的夏天显得如此不同寻常。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经济运行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问题的增多,此前关于中国经济是否怕“冷”还是怕“热”,宏观调控是否应该放缓,是否再实行新的刺激政策,以确保经济的快速增长或全力保8%,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等声音再次渐强。
其实笔者在上两篇的“志勇观察”中已鲜明地表达了对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所应采取的看法,其一,中国经济着眼点需向内,再向内,意在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内生力量来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问题。其二,中国经济的着力点需坚定,再坚定,意在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上更加坚定,我们应该看到,政府原有的政策要尽可能地完善、落到实处,政府主要的是引导,更多地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时政府在产业导向、产业方向、产业目录上要给出明确的信号,那么民间的资金就知道往哪里走,在大的方向上引导民间投资,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产业导向政策。
在笔者看来,当下完全不用考虑是否再出台新的刺激政策,现在要做的不是出台新的计划,而是在保证存量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进行经济结构和方向的调整。同时,我们不能回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所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给经济发展也留下一些隐患,如流动性过大,产能过剩,货币供应量过剩刺激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
如果当下再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很可能会使中国经济走向反面,进一步阻碍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在复苏后,留下更多的新问题,那就是老问题更加固化,新问题更错综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刺激政策可能是一副毒药,不是拖中国经济调整的后腿,而是加重经济调整的难度,过度的刺激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问题可能是灾难性的,在这一问题上,玩笑开不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