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开启 两岸合作新时代
时间: 2010-07-01

2010年6月29日,注定将载入后人撰写的两岸关系史。在60余年前举行国共和谈的山城重庆,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共同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以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两岸民心所向,是水到渠成之收获,是两岸和平合作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其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于,从今往后,两岸将进入贸易自由化,投资双向化,经贸合作形态多样化,产业链分工协作紧密化之“大经贸”合作新格局。经贸交往从此由“民间自发”转化为“制度规范”层级,两岸关系由此再翻新页。

以形容词来堆砌ECFA重要性是空洞和苍白的,请允许笔者以数字来回顾两岸经贸交往历史,描绘两岸经贸合作未来:

两岸经贸交往始于1980年,从台湾单方面起步,大的方面讲分为三块。其一,台资进军大陆,截至2009年大陆累计吸收台资476亿美元,在大陆引进海外资金份额中台湾位居“老七”。然而,时至ECFA签署前,大陆对台投资尚空白一片。其二,截至2008年底,两岸年实物贸易达到1292亿美元,其中大陆进口1034亿美元,大陆出口258亿美元,台湾年贸易顺差776亿美元。其三,两岸服务贸易长期近乎为“零”,直到前年实现“大三通”,去年台湾对大陆开放赴台旅游市场,服务贸易市场适才开启了“一条缝”。

再简析台湾经济现状。2009年台湾人均GDP约16000美元。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台湾经济一度呈“起飞状”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员。新世纪初,台湾与韩国人均GDP仍大致相当,但到2009年二者已出现“万元级”代差。撇开曾经的“台独”干扰,台湾经济10年失速,与台湾经济结构后天局限性有关,也与台湾本身的人口及岛内市场有限性有关。最近10年间,台湾人均GDP始终在15000美元上下徘徊,假如没有大陆对台湾高度开放实物贸易市场,使台湾保持每年六七百亿美元的顺差,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台湾经济窘状还将更显难堪。

1980年,台湾年经济总量接近大陆的三分之一。2009年,台湾经济总量不到大陆十三分之一,与广东比,总量都差上一大截。如果没有昨日签署的ECFA在前面开道,近期台湾想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冲击几乎不具可行性,中远期台湾想实现较理想的经济增长也难有可能,因为两岸现有诸多深层次障碍阻挡着两岸经贸交往继续深化。在这个意义上,新签署的ECFA协定,形如一台功率强劲的“清障器”。

根据互利互惠并更多惠顾台胞利益的原则,半年之内,大陆将对539项(指商品门类而不是数量更广的同一商品分类)台湾商品降关税,台湾则对267项大陆产品降关税。两年内,双方分三步走,对上述“进出口商品”实行零关税,也即真正意义上的两岸自由贸易。与此同时,对台资投资大陆第一、第二产业,大陆近乎采取“零设防”新政,台湾则有条件对大陆资本赴台投资提供政策便利。服务贸易市场,大陆将在会计事务、计算机软件外包开发、会展业、专业设计、创意设计、进口电影配额、医卫服务、民用航空器维修、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大类的服务行业扩大对台资、台企的市场开放程度。

大陆大幅度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究竟有多重要,不妨再举例子作间接引证:2008年大陆与香港贸易额203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占到近八成。众所周知,台湾经济体量和人口远远大于和多于香港。不要说服务贸易达到香港的水平,就算每年达到1200亿美元,两岸经贸合作总量即可翻一倍。其次,台湾年度经济总量目前也就3800亿美元,两岸服务贸易市场一旦大幅开放,两岸尤其是台胞从中受益良多,将是必然之趋势。(鲁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