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无纸通关系统、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H2000系统切换等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推进,支撑着上海海关业务的快速发展,但对于上海海关技术处来说,这不啻于一次又一次的“魔鬼训练”。
“魔鬼训练营的叫法是从2002年兴起的吧,那年封闭式开发无纸通关系统,让我们好像打了一场战役一般。此后,又有很多大型任务,我们也自如地完成了”,周刚笑着解释。
2002年1月,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口岸的通关效率,海关总署决定率先在上海实施“无纸通关”,期望真正实现口岸通关完全由计算机处理。
周刚披挂上阵,担任EDI无纸通关项目技术组副组长。他带领软件人员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式集中开发,配合总署完成了软件开发和模拟环境测试,撰写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在企业推广试点过程中全面提供客户端安装维护、人员培训等技术支持。回想没日没夜的开发过程,参加这一项目开发的技术人员无不认为是参加了一次“魔鬼训练营”,这样的魔鬼训练营非常磨练“军心”。
当时他们在上海郊区进行封闭式开发,开发强度很大,长达一个月的封闭。让大家觉得参加了一次“魔鬼训练营”。不过令人欣慰的是:EDI无纸通关项目开发成功,为企业通关又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报关方式,以往需要一两个天才能完成的报关过程,现在只需短短两三小时就能全部办完,中国海关的通关速度一下子让国际上刮目相看。“魔鬼训练营”开发出的EDI项目也获得了2003年全国海关优秀科技项目二等奖。
EDI无纸通关系统、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H2000系统切换、电子口岸的建设、海关BCM等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推进,支撑着上海海关业务的快速发展,但对于上海海关技术处来说,这不啻于一次又一次的“魔鬼训练”。
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也是海关的一项重要系统,它在上海海关率先试点成功,同样是全国海关系统首屈一指,也倾注了周刚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2002年6月溽热的上海,周刚率领技术人员连夜加班,对总署在全国海关范围内下发的统一版本中一千多个程序逐一比对,并会同总署工程组进行较大程度的优化处理,确保程序顺利上马。
“项目紧急的时候,一刻也没法耽误,因为海关是对外的关口,一刻也不能停止。”紧接着,2002年8月在对第一批试点企业联网工作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周刚“急企业所急”,组织开发了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系统客户端公共接口软件,建立了完整的报文测试平台,改进了内网的程序,解决了系统运行速度慢的问题,促进了联网监管系统的推广工作;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接口软件又经历了两次升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逐步成为标准化、规范化软件产品,并推广到全国多个兄弟海关。
2003年,海关总署下达任务,要将通关系统从H883向H2000过渡并切换—这也是海关总署在“十五”期间最重大的技术与管理全面改革。
通关系统需要切换,但是海关的任何业务都不能因此停滞,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平滑的过渡,这是给技术处以及周刚的无声命令。面对人手少、时间短、任务艰巨的重重困难,周刚带领技术人员经历无数次的调查、研究、论证、推翻,再调查、研究、论证、立案,一路攻关。
为了这次系统的过渡升级,周刚充分发挥了其既是行政领导,又是技术专家的管理优势,专门抽调各专业的技术力量组成联合调查小组,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关44个业务现场及监管点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当时针对不同设备,制定了高效的软件安装方案,在短短2周内完成了1400余台客户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H2000相关软件的安装,仅用两天时间就安装调试了近30台服务器”周刚回忆。
为了做好H2000的推广工作,周刚三次赴京向海关总署领导汇报推广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取得总署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为了完成内嵌和外挂项目,他与技术组在2004年春节前后奔波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参加H2000系统的内嵌和外挂项目的讨论和方案的设计。充分交流之后得到了总署的认可,在总署确定的第一批急需修改的十个项目中,上海海关就占到五个。
回到上海后,周刚又不辞辛劳地配合业务组完成了五个项目的任务书编写工作,并在总署统一开发内嵌项目期间,先后派出骨干技术人员十余人次,赴总署参加撰写H2000系统内嵌外挂系统设计方案,参加总署的内嵌外挂系统测试。
“2003年12月11日晚至13日凌晨成功将上海海关H883系统中的备案数据批量导入总署H2000数据库中,为下一步的业务切换奠定了基础,数据交接系统导入就实现了。”针对海关数据量特别大的特点,周刚和他们的同事反复动脑筋,通过变定量传输为适量传输、改单路传输为多路并行、改固定配置为灵活配置三大举措,优化了数据交接系统程序。
“仅用了56天就成功地将H883系统中的备份数据导入H2000的数据库中,2004年10月在不影响通关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完成了切换任务。涉及通关、减免税管理、转关运输监管、许可证联网核销、舱单管理等作业均全部采用H2000系统处理。现在日均处理报关单4万份多份”周刚对于这种速度仍然历历在目。
周刚办公室窗口正对浦东的正大广场,他身着海关制服笑着向记者介绍:“海关大楼侧面的视野更好些,因为海关大楼侧黄浦江而立。”
这条在上海蜿蜒而过的黄浦江注入长江而后流入东海,而上海海关浦东大楼也就是矗立在上海黄金地段陆家嘴的黄浦江畔。上海海关作为全国监管业务量最大、年征税量最多的口岸海关,执掌着上海口岸的贸易畅通,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这其中,上海海关的技术处功不可没。
周刚初到海关技术处时,通关基本上都是手工作业,需要记住的条款非常多,流程也必须了若指掌。一个毕业生需要几年时间才会对业务日渐熟悉。而做到熟练流程、经验丰富,更是需要时间来磨练。
“我亲眼看到、亲身经历计算机从起步到逐渐应用,再到全面普及的发展历程。从大家对计算机不算太了解,到逐渐应用,到现在没有计算机几乎无法工作的情况,海关也不例外”周刚爽朗地笑。如果不是信息化的支持,以海关业务的近20年来的发展速度,就算是人力、物力再增加几倍,也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海关业务发展的需要。
问到周刚这近20年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周刚说自己刚好亲身经历IT应用的兴起发展以及日渐成熟,“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并不仅仅是业务的计算机化,而是双向的融合。原来手工做业务,现在计算机做业务,其中的变化肯定很大,但是业务和计算机融合的实现,才能够让业务插上更快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