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严重失衡的信用逆差,为中国外贸出口累积了越来越多的资金风险。
对美出口坏账率增长2倍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海啸仍在剧烈震荡之中,作为中国头号外贸出口国,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带来的冲击迄今无法估量。
上月底在厦门召开的为期三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对美出口风险成为热议话题之一。
“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承保的对美出口业务,坏账率增长了2倍,中国出口企业可能要为对美放账交易付出沉重代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周纪安表示。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国内最大的政策性出口信用承保公司,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承保了30多亿美元的对美出口业务,其中大部分是放账交易,同期接受到受损报告1亿多美元,坏账率为3.3%。而正常年份坏账率大约为1%,同比增长了2倍左右。
记者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了解到,2008年1-8月,该公司受理的出口企业对美出口逾期账款增幅同比达到179%,涉及金额达1000万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90%以上的中国出口企业都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于收账风险只能“听天由命”,国内企业对美出口坏账可能要比上述情况更为严峻。
周纪安表示,中国信保虽然是政策性保险公司,但今年如此高的坏账率,已让公司难以承受。如果坏账形势持续恶化,不仅出口企业遭遇重大损失,还有可能令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体系遭到打击。
顺差大国无奈承受信用逆差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86.9亿美元,创下单月新高。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升至1775亿美元,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顺差大国。
“很少有人提及的是,我国也是名副其实的信用逆差大国,并为此承担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与贸易风险。”周纪安说。
厦门明亮三星出口公司年出口规模在一亿元人民币左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最担心的是货款回收风险,一有风吹草动就提心吊胆,但不放账交易又做不成生意。”
周纪安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厦门一企业向一家美国大公司采购发动机被要求先付货款,但使用美方发动机组装生产出来的汽车进入美国时,却被要求放账出口。
不仅是与美、欧发达国家,即使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来往中,中外信用逆差依然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据统计,2007年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额达到387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印度出口240亿美元,自印度进口147亿美元,中国有93亿美元的顺差。然而,中国对印度出口80%是放账,自印度进口几乎都要开即期信用证,很多还要支付预付款。如果计入资金占用成本,中国企业将因此损失5亿美元左右。
严重失衡的“信用逆差”,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竞争位置。据了解,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中国企业向他们提供了大量信用优惠;但中国企业在进口货物时,绝大多数国外卖家却仍然要求预先开立信用证,甚至还要求预付款,中国企业又提前对外提供了大量信用优惠。中国出口企业“已交货却未收款”,进口企业也“已交款未收货”,致使“信用逆差”越拉越大。
中国价格需计入信用成本
中国面临的巨幅“信用逆差”存在结构性原因,一定程度也反映了我国外贸出口还处于较低层次。
目前,我国出口的绝大多数是供过于求的商品,国际竞争激烈,如果过于追求信用证结算,势必影响出口量。而就进口而言,市场上短缺的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占绝大多数,消费品不足3%,因此我们的进口公司只能对外开立信用证。
专家表示,“信用逆差”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还极大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信用逆差”的持续积累,还将形成“难者愈难,易者更易”的格局,不利于我国进出口商品格局的优化,极有可能会加剧“贸易顺差”。
“信用逆差的产生,也与国内企业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有关,对国外买家的赖账行为无力抗争。比如中国信保这个平台,就可以整合多家企业与国外买家谈判,国外买家如果赖账其付出的信用成本就要大得多。”周纪安表示。
“中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用也是一种成本,而按国际惯例信用成本可以计入价格之中。”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贸易险承保部总经理徐新伟说。
徐新伟认为,将信用成本纳入中国价格之中,企业再寻求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的保护,可以使出口企业的收账安全得到较好保障。而从长远来看,此举也将逐步扭转顺差大国严重信用逆差的不利地位。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