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试点初见成效
时间: 2007-05-28
2006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松江等全国七个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以及开展研发、检测、维修等业务试点。2007年1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成为出口加工区发展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上海唯一的试点加工区——松江出口加工区的监管单位,上海松江海关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加工区功能拓展试点初见成效,今年前4个月,试点企业增资共计1.32亿美元。

“简化手续、便利高效、在线监管”拓展保税物流功能

在加工区现有的“快速干线通关模式”、“空运直通式”和4小时通关的高效通关环境基础上,为应对物流功能拓展后带来的物流量快速增长和企业对物流效率要求更高的挑战,上海松江海关不断优化作业方式、优化通关流程、优化区间调拨、优化作业平台,在通关环节推出了一系列整合优化的举措:

将国内物资申报期限由15天延长至30天,有效降低企业的报关成本;在部分出境货物中采用了“放行交单”作业模式,把原先接单、放行“串联式”的岗位设置改成“并联式”,使进口结转单证平均作业时间由3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不断扩大区内企业无纸通关的覆盖面,覆盖率达到84%;实现了进出口空运、出口海运整箱货物的“一次放行”;改“无纸申报、口岸确认”为“无纸一次申报、企业凭查验放行通知书直接提货”模式,达到简化通关流程、提升出口速度的目的。进一步扩大“电子通关单联网、纸质通关单后补”模式的适用范围;在上海关区率先实施电子施封锁,与机场海关开通了双向电子加封和解封的试运行,核销率始终保持在100%,极大保证了监管的严密性和可靠性;简化“区间货物调拨”手续,实现了“分批出区、集中报关”,进一步缩短物流配送的时间,截止目前已有总值8万美元的货物分批出区。

此外,为了能够动态掌控物流企业“进、出、转、存”物流仓库的数据,上海松江海关还依托“上海海关特殊区域仓储物流联网监管系统”,对区内物流企业实行“联网在线监管”。通过试点企业仓储管理系统与海关仓储管理系统的联网,海关可对其货物流实施全程监控、实时核查和定期盘查相结合的监管;运用企业报关数据与企业物流数据的比对,海关可及时纠正企业实际库存的偏差。“在线监管”较好地满足了海关“简化备案、动态核查、严密监管”的要求。

“专帐专管、简化核销、个性化通关”拓展研发业务

研发业务的开展将有效推动企业从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转变,是企业拉长产业链、延伸价值链的良好契机。然而,研发业务具有使用料件数量少、频次多、时效性强等特点,此外,因为部分研发工作需要进行破坏性试验,也经常造成料件的损伤乃至灭失,上海松江海关针对这些特点,量体裁衣、设计出了满足研发需要的监管模式——

针对研发料件建立专项帐册,提倡“专料专用”;实现企业研发帐册与海关的联网,实施“专账专管”;以查代核,简化研发料件的核销手续。

由于研发的料件大都以“客带货”的方式进境,传统的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对研发料件“急需”的要求,上海松江海关与浦东机场海关共同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简化了旅客自带进出境研发用货物的操作,实行“先进(出)货、后集中报关”。

试点业务高速健康发展

加工区功能拓展一方面使仓储物流企业具备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使之得以将货物配送至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库等特殊区域以及区外企业和境外企业,也使得仓储物流企业能够将原先分散在外的仓库整合到加工区内,大幅节约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对原材料品质的检测和维修需求,以及伴随成品销售带来的料件合理配给,方便了产品的售后维修以及维修中心的库存需要。

从更为长远的加工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工区功能的拓展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内服务业的发展;使加工区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目前,区内仓储企业正努力打造华东地区电子料件及笔记本代工厂的区域配送中心,以及上海西南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区内龙头企业广达集团专门出资建立了仓储公司“达伟”,规划仓储面积3.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出口加工区内最大的仓储物流企业。

功能拓展的政策效应,使不少区内企业看好发展前景,纷纷扩大生产规模,今年前4个月共计增资1.32亿美元;企业试点业务蒸蒸日上,共维修设备1.21亿美元,检测2.62亿美元。另据统计,为满足功能拓展需要,区内企业1至4月加工贸易备案量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