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商品络绎不绝地从中国启程输往世界各地。从东莞到珠三角,从珠三角到长三角,自“加工贸易”这朵奇葩扎根中国,“中国制造”便开启了中国通往世界市场发展的大门。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加工贸易雏形的帷幕。7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就在那一年,广州海关顺德容奇工作组迎来了全国最早的来料加工厂之一———大进制衣厂,这家制衣厂是由一名港商与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作设立,用来加工牛仔服装。此前,我国还是国营公司“包打天下”的局面,贸易方式是国营统一收购、销售、结汇。没有相关加工贸易政策,甚至还没有进出口报关单,海关只能要求企业提交“进出口明细单”以方便核对。
海关工作人员从购米的米簿记账方式上得到灵感,并尝试将这套方法引用到加工贸易监管上来。把原材料进口数量、合同等做一一详细登记……这样,纸本手册管理便有了雏形。1979年,这个全国首创的纸本账册开始在顺德试行,1981年便在整个海关系统全面推广,一直沿用了20多年,直至近年来逐渐被联网监管等信息化手段所取代。
如今的联网监管以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相统一为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手段,以“电子账册+联网核查”为内容的加工贸易管理新模式。也许是历史的巧合,2001年底,全国第一家海关总署标准模式联网监管企业同样是在顺德进行试点。从2008年起,对加工贸易的电子化监管开始全面取代纸本手册监管,惠及全国数以万计的加工贸易企业。
从“三来一补”起步,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世界分工,不仅带来资金,也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打破了封闭经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国开始赶搭世界经济的“特快列车”。
一串串闪光的数据记录着加工贸易发展的辉煌成就:198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6.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4%,到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0535.9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1.1%,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连续多年占据中国进出口的“半壁江山”。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占一半以上,解决就业人口近3500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