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大冷链物流经营模式或将逐步合一 诞生一种新模式
时间: 2012-09-06
  当前国内有五大“冷链物流经营模式”,这五模式可能在未来5~10年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合一,诞生一种更加高效的全新模式。
这五种模式分别是:1.依托大客户型的冷库(如武汉山绿冷链)、2.依托批发市场型的冷库(如武汉白沙洲冷链)、3.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如武汉中百仓储)、4.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如山东济宁市金乡县的散库)、5.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
这五种模式各有利弊差异。
收益模式与经营优势不同
“依托大客户型冷库”的收益模式主要为冷库对外租赁、有偿物流配送,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对现代化货架型冷库的建造维护、冷链物流配送、全封闭式管理与对跨行业大客户的业务开展上。
“依托批发市场型冷库”的收益模式主要为商铺冷库对外租赁、库内有偿装卸服务和交易计提,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对一级渠道批发商的引入、市场培植与管理、整体品牌与营销战略、商铺和冷库多功能设施维护等。
“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主要为自营零售配套,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城市终端卖场的战略连锁扩张及卖场管理、渠道控制、整体营销策略上,其依靠良好购物环境及低价、多品种优势拥有大批终端消费者。
“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主要为冷库对外租赁,地处优势农产品主产地,能直接为当地农民和各地买家提供就近服务是其优势。
“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主要为政府租赁和专项补贴。经营优势主要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其项目审批、选址、建造、运营、税收、水电能源、发展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面临业内竞争压力程度不同
“依托大客户型的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一方面由于其客户多为跨行业的大中型品牌企业(如食品深加工或医药企业等),此类大客户对冷库的软硬件要求较为苛刻,即“合作门槛高”,这一点有效抵制了“恶性低质竞争”。另一方面此类合作往往带有较强的战略互补性与稳定性,合作一旦达成,双方就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加之此类经营形态的收益模式有限,所以这类“门槛高、利润低”的冷链物流形态不为国内外大投资者青睐,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依托批发市场型的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最大。主要原因之一是此类经营模式的收益相对较高,目标客户对软硬件“门槛”要求相对较低(特别是对精细化、全程化、管控自动化的冷链配送体系要求较低)。其次是诱人的“项目连带效益(即搞活一个市场可以带热一圈经济)”与“投资者对未来收益扩大化的乐观预期”让这类投资经营模式逐年升温。第三点原因是由“地方性旧市场拆迁改造”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的推动,行业“后来者”更容易发觉“前者”不足,并借助机遇运用先进的新思维、新地段、新设备、新设计超过前者。第四点原因是冷库项目所依托的“客户群体(即渠道批发商)”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批发商常会以“优惠政策大小”为标尺,做出倾向于竞争者一方的举动。
四川互惠商业集团的大项目——总投资2.5亿的双流冷链物流中心已经开建。据了解,一期投产将于2013年10月份实现,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购买新鲜农产品;整个项目3年后可实现运营,届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上下单,各个门店就近配送。
此外,互惠冷链物流中心为实现全自动的商品分割、包装、打价签,避免人工二次接触、污染,已采用国外冷链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整个冷链中心还会对农产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商品的精选和搭配;2000平米研发中心,不断根据客户需求研发新的产品并保证产品的营养搭配。
在当前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情况下,国家商务部鼓励农超对接,实现消费者与农产品卖方的双赢。互惠商业集团以自身网点为优势,参与农产品上游并谋划冷链物流配送全程,不仅能让城市居民买到质量过硬、价格实惠的农产品,亦能改变传统农业观念,让农民学到新的技术与管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本文来源:中国物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