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深圳市外贸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2010年底,深圳外贸出口总值可望突破2000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口超2000亿美元的城市,从而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外贸出口“十八连冠”。
深圳外贸年出口从100亿美元到年出口1000亿美元,耗时20年,而从年出口1000亿美元到年出口2000亿美元,仅用5年。
优化通关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快捷
通关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深圳海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要求,在“通得快,管得住”上下功夫,不断改革监管手段,优化监管模式。
2001年,深圳海关把握加工贸易发展趋势,率先推行“EDI联网监管模式”,对加贸企业进出口货物先行备案、先行归类,企业自行按备案打印清单向海关申报,每月集中归类汇总报关一次,实现了企业低成本通关运作,有力地支持了深圳加工贸易的发展。
2003年,深圳海关在公路口岸率先实施并推广了“通道自动核放系统”,汽车通过海关通道的时间从原来的每车次约3-5分钟缩短到4-5秒。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深圳口岸塞车滞留的现象,外贸企业通关的时间成本大为降低。
2004年起,深圳海关率先在海运口岸开展海运通关改革,采取了快速通关、集中查验、延长作业时间、简化流程等措施。改革后,通常报关时间为半天到1天,较之前至少节省一半时间。海运改革带来了深圳港区及深圳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深圳港区已跃居全球第二大港。
2006年,深圳海关率先推动“建立风险式分类监管通关制度”,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将通关监管与企业分类管理有机结合,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
2007年7月1日,深圳湾口岸正式开通,这是全国唯一实行“一地两检”海关监管模式的口岸,该模式为深港两地海关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简化进出境货物及车辆验放手续,最大限度节约人力、物力提供了条件。
2007年11月,中美、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在深圳实施,深圳海关积极参与、落实,有力地支持了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建设。
2009年6月1日,深圳海关在蛇口港、大鹏港和机场率先启动海、空运口岸出口分类通关改革试点。这是深圳海关运用风险管理、企业分类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现行通关作业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大幅提升了守法企业的通关速度,推动了深圳物流业的再次提速。
目前,出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已推广到深圳海关所管辖的15个海关16个业务现场,业务类型包括了海运、空运、公路、转关及海关特殊监管区。8月31日,进口货物分类通关试点在深圳湾海关正式启动。
为特区经济升级转型提供动力
2006年前后,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产业结构链的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渐渐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主线。
当前,深圳海关对经济的支持向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发展,已不仅仅体现在通关速度上,更体现在服务的优化上。
为高交会、文博会提供“贴身”服务。高交会、文博会已成为深圳高新科技与文化联姻、延伸创意产业链、扩大投融资交易领域的两大高端平台。深圳海关为历届高交会、文博会都开通“绿色通道”:备案、申报、转关、查验、征税的“一站式”服务,“5+2”预约式个性化通关,全天候驻点监管,“点对点”的“贴身保姆式”服务。
加强高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圳市高新企业云集,每年都有大量的专利技术问世,为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意识,深圳海关不定时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讲会、培训班、高峰论坛等活动,并将华为、中兴通讯等数家自有品牌知名度较高、专利技术拥有量较多、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企业作为重点辅导单位。同时,深圳海关还积极鼓励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权利人自主创新,帮助国内企业提升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首推“客户协调员”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2005年,深圳海关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对15家大型、重点企业实施全新的“客户协调员”制度,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深圳高新科技和高端物流企业外贸的发展。深圳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客协企业通关速度明显加快,一般贸易客协企业从向海关发送电子数据到完成实际通关平均只需20分钟;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一般贸易客协企业纳税额还保持了24.31%的增长率。
今年6月,深圳海关又进一步推出更为个性化的“客协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海关与企业的无障碍交流。企业足不出户就能跟海关保持实时联系,遇到任何海关方面的疑难问题,都能通过平台向海关提出诉求,并得到及时的回应和专人协调。
丰富服务措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深圳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深圳海关把国家“保增长”的宏观要求与企业经营的微观需求相结合,出台了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12项具体措施。措施实施以来,2009年海关共为企业清退风险担保金、保函金额4.33亿元,退还台账保证金2.83亿元,审批外发加工金额50.685亿美元,审核内销货物货值19.17亿美元。
2009年11月中旬,为了配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大外贸出口力度、保持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的工作要求,深圳海关又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办理加工贸易手续、快速验放口岸出境货物、打造优质高效通关环境、加强数据统计监测预警、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等“六个确保”措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支持和配合地方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
与此同时,深圳海关主动深入企业调研,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通关难题。比如,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的“膜晶显”项目投资总额18.59亿美元,在审批过程中急需进口净化室设备和材料,但按海关管理规定,项目正式备案前不能享受减免税优惠,不具备凭保进口条件。为此,深圳海关专门向国家海关总署请示,为该公司争取到了凭保进口,为该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2009年,为了确保“扩大外贸出口”,全关上下都行动起来。皇岗海关选择诚信级别高的企业作为试点,为企业提供“24小时全程跟踪协调、专人法规咨询、个性化服务优先申请”等一对一服务;南头海关组成调研组深入出口大户企业调研,现场解决企业通关疑难,在业务现场设立预约报关窗口,对辖区的出口大户企业实行预约报关制度,为企业提供延时、休息日及八小时以外的通关服务,对情况特殊的企业启用“绿色通道”。
探索特殊监管区新模式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外贸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优化产业链间的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对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深圳海关不断拓展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物流功能,从政策咨询、设计规划、功能优化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内设立高端产品研发中心、检测维修服务中心并开展仓储、配送、分拨等物流服务,以此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满足了即时生产、零库存、网上订货等国际新型生产、运输和经营方式的需求,也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
2009年8月正式启用的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已经成为前海片区的先期启动区。据统计,一年来,保税港区各项业务迅猛发展,码头吞吐量已近180万标箱,进出口总值约46亿美元,海关监管货运量155万吨,审核各类报关单证11万份,上缴税款5.2亿元人民币。
深圳海关以服务保税港区、实现其基本功能为出发点,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并结合前海湾保税港区特点,创新监管方式,有效提高了通关效率,吸引了DHL、飞利浦、家乐福等国际知名企业在保税港区开展业务,货物类型由原来的家电、玩具等产品向液晶显示屏、IC、拉菲红酒等高价值产品转移,货物流向也由之前的“出口集拼、单向流动”转变为“进出兼顾、双向流动”,保税港区业务类型得以不断拓展,高端客户陆续进驻,逐步凸显了保税港区的功能优势,从而推动了产业升级。
目前,深圳海关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保税港区新增业务类型的需求,拓展保税加工、检测维修、展览展示等保税港区新功能,为保税港区二期建设提前做好准备。
来源: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