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里的海关“先行者”
时间: 2017-09-13
  早晨8:30,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工作组关员张黎辉准时打开办公桌上那台“特别”的电脑。1280*1024分辨率的桌面,被文件塞得满满当当,远远看到也煞是醒目。“我其实是乱中有序。”电脑的所有者聊起来也煞有介事,“横向,第一行是总架构文件,第二行是按日期办结的近期工作,第三行是……纵向,第一列是上报总署文件,第二列是办公条线信息,第三列……”每每此时,言者门儿清,听者绕晕。
  可张黎辉,总是能清楚地告诉你文件的位置,帮助你迅速找出需要的材料,处理起文案工作井井有条。“其实就是日积月累的习惯吧,我这也算是应了小平同志的那句话,‘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张黎辉开玩笑说。
  “向往工作该有的样子”
  三年多前,张黎辉加入了上海海关最前沿的改革团队——自贸区海关工作组。由于业务精湛、成绩突出,张黎辉在2014年、2015年两次荣获上海海关嘉奖,2014年4月获评市级机关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看着眼前这样一位海关改革领域的“专家”,却很难想象他的海关“青春”也曾迷茫、彷徨过。“谁的青春不迷茫?”张黎辉笑着说。
  2004年,学习法律毕业的张黎辉进入了上海海关工作,刚进关的他被安排在吴淞海关的卡口岗位上。“有一个大我两届的学长当时进了海关,其实自己也是受学长的一些影响吧,并不清楚海关具体是什么样的工作。”卡口的工作,单调、枯燥,24小时连班。加上每天沉浸在成百上千辆重型卡车通行带来的雾霾与噪声中,张黎辉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真的是我向往工作的样子吗?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直到一次小小的查验“成果”,让张黎辉悄悄开始发生了改变。“当时是深夜,一辆白卡车开进来,司机停了车就急冲冲来核销白卡,我开始核对车号与箱号的时候,那个司机就一脸紧张,我就第一次觉得是不是有问题。”张黎辉说,“后来查到封志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拉了拉,结果“咔嚓”,封志掉了,司机私开了海关封志。”
  从那以后,张黎辉开始发现,看似简单、无趣的岗位,其实也充满了工作的“乐趣”。他一边寻找“乐趣”,一边刷新着自己的查验“成绩”。2009年,由于业务表现好,张黎辉借调到海关总署工作。一年后回到吴淞海关,张黎辉的工作热情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从行政财务岗位到监察审计、团委工作,几年时间里,他几乎干过十多个岗位。“做的越多,越有乐趣,越来越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越来越有自己对于海关事业的想法了,开始想着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一些什么。”
  “上前一步再上前一步”
  在张黎辉的家中,也时常能看到一本本带着“海关”字样的书籍。“空的时候喜欢看书,工作关系吧,不自觉会对海关方面的书感兴趣。这两本是介绍七八十年代老海关人的书,最近在看。”张黎辉翻起手边的书,介绍起来。
  2013年,临近自贸区开园的9月,上海海关成立了“自贸区海关工作组”,作为海关承担自贸区建设的主要部门,张黎辉自告奋勇加入了。成立初期的工作组,一共只有11人,却要迅速投入到前所未有的改革工作中。“当时刚成立那会儿条件简陋,办公室是一间借来的阅览室临时改的,办公电脑都是借的。”谈起刚刚投入自贸区改革工作的时候,张黎辉感慨万千,“我们当时真的可以说是  ‘从无到有’,改革真可以用‘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形容,大家都是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工作该从哪里入手,成为了“张黎辉们”首要面临的问题。怎样的改革举措才是最能凸显自贸区改革优势的,最能释放改革红利的?张黎辉和工作组的小伙伴们开始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自贸区刚成立不久,货运卡口前经常大排长龙,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司机需要拿着纸质单证‘2上2下4敲章’办理手续,最快也要六分钟。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觉得提升卡口通行效率是凸显自贸区海关改革成果很好的一个突破口。”
  为了做到将通行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工作组成员们集中起来“头脑风暴”。“有人提议,卡口管理为什么不能像ETC一样?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逐步完善提出了全面加强版ETC的改革思路,实现从车牌号、集装箱号、关锁号到车辆载重一系列信息的自动识别、比对。”思路有了,可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很大,既要考虑设备问题,还要兼顾到不影响车辆通行效率。
  面对一系列问题,张黎辉和几位小伙伴毅然选择了“再上前一步”。为了梳理清楚业务流程,大家硬生生把visio技能从入门提升到精通;为了取得设备集成的第一手测试数据,大家轮流蹲守在卡口五天五夜;为了场地改造早日完成,大家身兼设计师、监理、包工头,日夜巡逻在工地。“有一天在夜间施工中突然挖到了燃气管道,我们一边赶紧做好疏散工作,一边协调专业人员来解决,所幸后来查明是一段废弃的管道,有惊无险。”
  2个月后,自贸区的货运卡口“0上0下不敲章”,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四五秒,每天通车能力提高了8倍。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张黎辉的女儿今年3岁半了,聊起女儿,他显出一位父亲滔滔不绝的喜悦:“女儿出生那年,我在工作组刚投入工作不久。妻子怀孕保胎的时候,我刚好在攻克总方案,那段时期,家人能够给予我足够的理解与支持,现在想来还是很感激她们的。”
  自贸区改革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先行者”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制度创新青年突击队就是张黎辉所在集体的名称。为了发挥“最强战斗力”,大家往往采用重点项目集中攻克、常规项目分散处置的方式开展工作。“我们翻译各方搜罗来的外文资料,学习借鉴最新的国外自贸区建设理论;我们接待各方咨询,问题从‘我要在自贸区开饭店要到海关办理什么手续’到‘我到自贸区干什么才能发财’,五花八门;我们起草各类规范,形成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的初步框架。大家是群策群力,互相帮助。”
  “我们的自贸区海关咨询窗口第一人孙伟忠老师,当时每天面对的咨询量实在太大,生生把孙老师急出了急性咽喉炎,再转成慢性咽喉炎。后来,我们就决定轮岗,我和蔡莹等人就将每天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汇总起来在下班后一起研究。最后选择了一些常见问题,制作成两本手册,用来分发给前来的咨询人,如此一来,一站式窗口服务也就渐入佳境。”张黎辉聊起改革中大家的协作成果,高兴得溢于言表。
  在自贸区海关创新改革中,张黎辉已经参与了多项重大改革方案的研讨与撰写,开展了自贸区海关中央监控平台、“三自一重”改革、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自贸区保税区域拓展口岸功能等重要课题研究与规划,推进自贸区“单一窗口”、智能化卡口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并在“23+8”项海关创新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三年的创新试验,上海自贸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通关监管制度框架,全面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园区通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作业制度和监管模式,这可以说是我们大家的成功。”张黎辉说,“在自贸区海关 监管与服务改革创新中,我付出的不算多,但却收获了很多。”
  “我第一次与习大大握手在自贸区,第一次与李克强总理握手在自贸区,第一次接受境外媒体采访也在自贸区。我想我怕是离不开自贸区了呀。”张黎辉笑着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而此刻改革创新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这条路,是每个海关先行者今后都要走的路,都要坚定地走下去的路。

                                             本文来源:上海海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