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渝川“大通关”
“大通关”是指进出口货物到离港(站)所需的装卸作业、代理服务、口岸查验的过程,视为通关的有机整体,大通关的核心就是简化口岸工作流程和环节。
昨天,上海、重庆、四川三省市的政府官员、海关驻三省市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以及三地几十家相关企业负责人,在重庆签署了《沪渝川三省市口岸大通关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这一协议涉及水、陆、空等运输领域,确立了三省市打造快速通关体系的基础性平台,另几个协议分别包括三地间的直线运输合作、电子口岸搭建及协同、开设成都至上海的集装箱班列、开设上海至重庆至曼谷的航班等。
三省市本次的大通关合作的主要内容有三省市口岸查验、口岸资源、口岸物流、大通关报关报检、电子口岸的合作,其合作机制采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研究三省市大通关合作中的重大事宜,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在这一框架下,三省市的货物将进一步实现“属地报关、口岸放行”以及直通式放行,并将依托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运输方式,实现“水水联运”、“海铁联运”。
三方共赢
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禹鹏介绍,目前重庆市80%的进出口货物要通过水路经上海完成,四川50%的铁路、水路进出口货物也要通过上海完成。
合作中,三方各有所赢。上海意图集纳全国进出口资源,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口岸优势;“上海口岸是全国的口岸,未来上海口岸将进一步增强其服务于全国的功能。”周禹鹏在26日的讲话中如此表示。
而重庆方面则低调推进未来可能承担的西部水路进出口集纳地的进程,目前重庆市已经先后与上海、天津、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沿海(边)口岸建立起了水、陆、空快速转运协作机制,并与四川、贵州建立起区域通关协作机制,打通了西南出海大通道。而此前,重庆市承诺让上海港拥有重庆主要港口50%的股权,这也使得上海方面在本次三方合作中具备直接原动力。
四川则顺势借道上海、重庆扩宽进出口通道。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乔仁毅26日指出,四川省经济发展不足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开放,而开放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他表示,该省“将积极动员川企用好这个通道”。
此前,重庆市与四川省均提出要把自己建成西部或中西部的交通枢纽,以发挥自己的经济辐射能力。
“打造内陆最开放城市”
本次合作还透露了重庆市的另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即重庆市计划在2012年“基本形成内陆开放性经济体系”。
该市计划“争取到2012年,口岸吞吐量翻两番,国际旅客达到100万人次,国际航空货邮达到10万吨,水运外贸集装箱达到100万标箱,国际货运量2000万吨,新开放2个一类口岸和4个二类口岸,基本形成内陆开放性经济体系”。
“十五”以来,重庆口岸经济全面提速。2007年,重庆完成国际集装箱运输24.2万标箱,国际水运461.4万吨,国际空运9287吨,国际邮件260万件,分别是2002年的3.5倍、14.2倍、3.4倍和1.4倍。目前重庆市正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因此,要扩大“区域通关”,形成区域出海大通道,变内陆口岸为开放前沿。
“打造内陆最开放城市”是薄熙来就任重庆市委书记后,重庆市提出的新的战略性方向。不过,此前一直没有公开信息披露该市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时间表。
目前重庆市正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渝设立“保税港区”,该市相关部门也在细化有关“保税港区”的相关规划,“保税港区”与围绕重庆港及重庆机场打造大通关策略,是该市巩固并强化西部物流中心竞争力的两大关键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