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出去战略 银行推跨境人民币业务
时间: 2015-10-13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由此,商业银行将得以有效解决由于时区差异带来的资金支付效率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性的管理能力。
         
  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跨境人民币业务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渠道。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与企业“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各家中资银行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
  可以说,跨境人民币业务脱胎于银企双方的共同需求。跨境人民币业务为银行自身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也为银行拓展海外服务触角注入强劲活力。
  同时,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可以帮助企业防范汇率风险、锁定财务成本、降低进出口交易成本、提升效率、丰富资金跨国调配的选择,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应该说,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所带来的改革红利正在加速显现。
  商业银行是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基础性平台。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整体布局进一步拓展和壮大,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重要渠道和载体。
  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末,大型银行海外机构网络覆盖50个国家,设立的境外一级机构150余家,各类分支机构总数超过1100家。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并成为拉动中资银行海外资产和盈利增长的重要因素。
  以工行为例,2014年工行集团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已超3.5万亿元,自2009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启动以来,工行已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超过8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00%。在2009年跨境人民币试点启动之前,人民币业务对工行境外机构的贡献度几乎为零,但现在人民币业务对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的贡献都超过20%,有些境外机构甚至超过60%,并在继续扩大。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以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地在加速中资银行国际化布局的同时,也将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开展全球化经营、实现跨境式发展已成为中资银行的共识和发展必然,在此背景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与中资银行自身国际化进程的融合度将进一步加深。
  从银行业务角度看,更多的金融产品已经开发出来,包括跨境人民币存贷款、汇款、结算、融资、清算、个人跨境、资金和衍生产品组合、内外联动创新双币信用证、跨境人民币结构性代付、直融通、风险参贷等产品。一些银行还完成了海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跨境人民币租赁项目、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自贸区跨境人民币借款等多项业务,为多家境外机构完成人民币的外商直接投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迅速发展,有助于中资银行长期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方面,跨境人民币业务将会加速中资银行人民币资产业务的多元发展。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和金融项目,为境内外企业提供相应的跨境和离岸人民币贸易融资及信贷业务,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资银行资产业务新的重要增长点。
  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币业务还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跨境人民币业务可促进人民币衍生品交易等资金业务的发展,还推动了投资银行业务在海外的拓展。同时,居民对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的提升、企业进出口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等衍生的资金收付需求以及大型跨国企业全球资金双向配置的需要,都令中资银行综合化现金服务范围不断扩张。这些都有利于中资银行加速向高收益、轻资本的方向转型。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拓展对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创新发展令中资银行面临的信用、市场、流动性、监管、合规等风险更趋复杂,而中资银行尚未完全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全球风险管理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融资形式多样化、渠道多元化,客户信用风险的跨区域、跨条线传导速度加快,境内银行不良率抬头使得境外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同样面临考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使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来源更为多元,货币和久期错配更为严重,中资银行面临的海外流动性风险和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都有可能日益明显。中资银行还要面对严格的监管以及不同的反洗钱、税收、劳工等法律法规,这些都令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的监管风险和成本。
  毋庸置疑,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将在中资银行国际化整体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要在看到机遇的同时冷静思考并作出合理战略安排。在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的同时,健全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制。


                                                来源: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