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依然没有停下向全球蔓延的脚步。虚拟经济惹的祸,也在一步步地侵袭实体经济。
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一时间成为舆论的风暴眼。“倒闭潮”、“失业潮”,悲观的消息,似乎总与东莞有关。
是事实真相,还是危言耸听?本报记者深入实地、多方探访,只为拨开迷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东莞。
生产总值增长119.8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6.9倍……30年来,东莞靠“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写就传奇,从一个落后贫瘠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但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东莞首当其冲。2008年,东莞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临近岁末,记者再次来到东莞,五星级酒店里,来往客商少了;街道上,闲逛的年轻人多了。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区里还有很多企业,机器在快速运转,工人在忙碌工作,拉原材料和产品的货车在大门口进进出出。它们在经济寒冬中执著坚持,谋求新生,像极了东莞大道两旁迎着寒风挺拔身姿的绿草和傲立枝头的紫荆花。
“当前的形势异常严峻,明年还会更困难些,但凭借30年改革开放打下的深厚基础,东莞有信心挺过这场危机;而且,东莞还要把危机当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宁可速度慢一些,也要把结构调整过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是坚定的。
被放大了的“倒闭潮”——
企业起起落落很正常。近10年来,东莞每年倒闭的企业大约800家,今年有所增加。与此同时,1—10月新注册企业14889户
“韦旭鞋厂工资发放工作截至今日下午5时结束……下午5时后,将对韦旭鞋厂清场封存,请全体员工在此之前携带自己的全部物品离厂。”在已经倒闭的韦旭鞋厂紧闭的厂门口,一份公告和一张东莞市法院长安法庭的封条,引来路人驻足观看。
韦旭鞋厂是今年以来东莞倒闭企业中的一个。据东莞市提供的数字,1—11月,全市关停并转企业786家,全年预计关闭企业接近9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6%。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东莞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黄埔海关副关长赖树佳表示,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四季度客户订单同比减少约15%—20%。
“但这仅仅是企业开工不足,而并不是传言中的‘倒闭潮’。”东莞市副市长江凌表示,近10年来,东莞每年正常或非正常倒闭的企业大约8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4%左右,只不过今年的数字增加了一些。
预计今年,东莞GDP仍可实现14%的增长,这个增速其实并不低。“关键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倒闭被一些传言放大了。”江凌认为,有些报道看情况不够全面。“而实际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速倒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倒闭没有对产业的整体造成大的影响,东莞产业总体上未伤筋动骨。”据统计,在关闭的企业中,70%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90%在300人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据工商部门统计,在大量企业倒闭的同时,1—10月,东莞新注册企业14889户,还有不少企业增资扩产,正如记者在当地听到的,“起起落落很正常”。同期,东莞还引进了20多亿美元外资。
在曾妥善解决合俊倒闭欠薪事件的樟木头镇,著名的味千拉面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安家落户;集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在上半年增资3000万港元的基础上,年底又增加投入5000万港元,用于研发内销产品。樟木头镇副镇长徐鸿飞告诉记者,该镇今年以来合同利用外资已达5200万美元。
被放大了的“失业潮”——
今年提前返乡的农民工确实增多,但当地对劳动力还有相当需求。11月,累计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企业1998家,提供岗位达1.63万个
出口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关闭或减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一些企业鼓励员工休假、减少加班,通过这些瘦身计划来压缩成本;另一些企业的员工看到收入大大减少,干脆辞职提前返乡。
12月15日早晨8时许,东莞东城社保分局门口就围了不少等候退保的人,办事大厅门刚打开,人群就迫不及待挤地了进去。来自广西柳州的韦氏兄弟告诉记者,他们在位于东城区的胜方电子厂干了3年多,工资最高可拿到1700元/月,但11月只上了半个月班,工资600多元,继续干下去没多大意思。“这种情况下,只能辞职回家,社保能退多少就多少,省得来年再过来退。”
据东莞市社保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东莞全市退保人数累计63.1万,且从10月底起退保人数尚在进一步攀升。“退保高潮往年一般在春节前一个月,而今年则提早了近两个月。”东莞市社保局介绍,根据目前情况,退保者以离莞回家的人占大多数。
“今年春节前一个月,提前回乡员工确实增加得比较多,但还称不上是‘返乡潮’。”东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虽然不少企业关闭,但相当部分员工就地消化。
“据监测,尽管当前市场用工需求有所减弱,但企业对劳动力还是有相当需求,特别是新近投资或增资的企业,往往一个企业关闭了,很多工人立刻被其他企业招了去。”东莞市劳动部门对长安、厚街、凤岗、塘厦等镇的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显示,四镇9、10两月累计进场招聘企业6900多家,提供招聘岗位4.7万个;11月,重点监测范围扩大到7个镇,当月累计进场招聘企业1998家,提供招聘岗位达1.63万个。
“这个冬天不太冷”——
明年形势十分严峻,但社会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央及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也让企业家们坚定了“过冬”的信心
赖树佳告诉记者,12月以来,东莞进口与去年同比减少了32%,对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东莞来说,预示着明年2月出口上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负增长。“明年是异常严峻的一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这是政府和企业界共同的看法。
近日,东莞对90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出口量靠前的300家企业,大部分企业表示不乐观。但大家普遍认为,挨过这几个月,到明年下半年,情况可望好转。
不少决心留在东莞的企业也向记者表达了各自的信心所在:首先是资金优势,经过这么多年来高速发展,东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仅以金融机构为例,目前东莞银行业有超过4000亿元存款,而贷出去的只有2000亿元,存贷比非常低;其次是产业配套优势,一家企业,其配套原材料,一般在1小时或半小时物流圈内,如此低的物流成本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再次是产品优势,东莞生产的主要是日用品等生活基本需求产品,而不是高档消费品,市场需求更具刚性。所以,尽管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还未见底,但东莞所受的影响基本可以预见。
让企业家们坚定信心的还有政府的积极扶持。较早感受到寒流的东莞早预见、快出手,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冷晓明介绍说,9月下旬以来东莞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干部进入企业宣导,加强沟通,提振信心;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用10亿元风险补偿撬动250亿元贷款,10、11两个月来已放贷110多亿元;两次减免三种费用,为企业减负10亿元;今明两年,东莞还规划了五大类项目,投资额达1400亿元,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近两个月中央密集出台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效果已经开始陆续显现,也让企业家们坚定了安然“过冬”的信心。
当然,信心还来自东莞内销市场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今年1—10月份,当地外资企业内销高达14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9%。
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
既要保增长,更要调结构。危机之下,政府和企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容易达成共识。
金融危机给东莞带来经济困难,恰逢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东莞开始在广东省的战略部署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刘志庚提出四个“忍得住”:一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二要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三要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四还要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如今,全球金融海啸突如其来,许多人担忧,在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东莞还能否“忍得住”,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分析,危机之下,政府和企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容易达成共识。以前环境好,企业没有产业调整的动力;危机给很多企业上了直观的一课:为什么受影响这么大?因为你的产业结构单一,外向依赖度太高;出口市场太单一,只限于欧美;因为你没有自主品牌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微利经营。
危机之下,市场力量也促进了各个产业、行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大大加速了产业升级调整的速度。一些过去政府行政手段不好做也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市场做了,淘汰了一大批层次较低的企业和产业,让其他优质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以前东莞鞋厂很多,市场竞争白热化,美国人拿着订单,一双鞋可以从12美元、10美元一直压到9美元,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利润全给别人拿走了。现在一部分劣质企业倒闭了,生产资源集中到一些优质企业上,他们有更多的议价权。再加上危机后,全球石油及贵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调,对生存下来的优质企业又是一系列利好。
金融危机中不同企业的不同命运,更坚定了东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决心。日前,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印发的一份《东莞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做法与启示》报告显示,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立足自身实际,抓技改、重研发、做品牌,率先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跨越。
“既要着眼今天,又要放眼明天。”对东莞来说,当前最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场危机,成功地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不少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认为:“如果说我们成功地度过了这场危机,救了一批企业,但危机过了之后,产业结构没有变化,竞争力没有提升,那么,如果再来一场危机,东莞迟早还是难以幸免。既要保增长,又不能失去这次调整结构的机会,对东莞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现在东莞也是这样做的。冷晓明介绍,上述10亿元风险补偿融资政策并不是“普惠制”,由政府首期列出的3105家优质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的“宠儿”。目前,东莞还在物色一批企业,准备在人才引进、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进一步的扶持政策。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