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海关:扶贫三年显成果
时间: 2010-02-04

1月19日,拱北海关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小组在斗门海关领导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挂钩扶贫点——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开展帮扶活动,送去了海关人对他们的关心与牵挂。这是继2006年至2009年三年帮扶之后,拱北海关的挂钩扶贫点再次锁定南澳村。


南澳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人多地少,是一个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贫困村。如今的南澳村,三年一大变,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里的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农家书屋也拥有接近1000多册的图书。
南澳村党支部书记卢耀庭拉着海关关员的手,激动的说:“这些变化,是海关向村里扶贫结对子后带来的,海关是诚心诚意为我们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海关在帮扶之初就发现,南澳村有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最大难题是资金不足,很多基础设施无法完善。自拱北海关扶贫以来,一批批农用物资和新旧电器先后被运送到南澳村,海关帮助村民修建水产养殖道路3公里,水稻田机耕路4公里,解决村民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村民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搞好南澳村的卫生环境,拱北海关又捐赠卫生垃圾箱,并在村内建造了10多个垃圾池,清理了多个卫生死角,如今全村各家各户都有垃圾桶,村里还聘用两位村民专职定时收取村民放在路边的垃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海关的志愿者每年与多名贫困生结下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同时该关还发动干部职工向贫困学生捐书,购买书包、图书、文具、体育用品、衣物、棉被等物品,为困难学生送去了爱心,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据统计,拱北海关先后捐助南澳村贫困学生101位,资金1.6万元。在资助的17名小学生的期中考试里,有16名成绩位居班级前10名。


“输血式”扶贫只能帮一时,“造血式”扶贫管长远。拱北海关支持村里发展水海产品养殖,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海关领导在调研中发现,这里的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萎缩,产业结构不合理。拱北海关和斗门海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大力支持南澳村发展水海产品的养殖。三年来,在海关的扶持下,南澳村水产养殖面积达2800亩,在养殖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桂花鱼、优质水鱼等方面都得到增产增收,水稻达到高产指标,原来落后的旧农村逐步找到了发展新路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2006年开展帮扶农村工作3年以来,拱北海关开展帮扶、慰问活动近210人次,走访农户70余户,修建基础设施项目及投入资金4.6万元,捐助财、物总值80多万元,谱写了一曲曲挂钩扶贫的新歌。为了感谢海关的支持,近日,南澳村村委会专程向拱北海关和斗门海关送来锦旗,感谢海关“共建鱼水情,帮扶暖人心”。

来源: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