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义乌样本”
时间: 2011-06-23
据《经济日报》报道    
每天下午2点,在浙江省义乌市雪峰路至国际商贸城所在的商城大道上,排满了各式各样的集装箱货车。这些货物在被运出义乌之前,必须经过义乌海关监管场所的加封和抽检。其中,有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是海关查验的一个重点。
义乌海关的办公地点与义乌小商品城近在咫尺,义乌海关的大量工作都是围绕着小商品城而开展的。
数据显示,82个国家和地区的2614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2009年由义乌直接报关出口的集装箱达46万标准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都像是一个装满小商品的“小型超市”,任何一种商品都值得关注,因为都存在被侵权的风险。
如此大量的业务,既要管得住,又要通得快。这对义乌海关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充满挑战。“我们在监管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前中后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义乌海关知识产权科骆旭红科长介绍说。
骆科长口中的“前中后”,指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三个阶段。前期,海关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和动态积分管理,加大对报关行、货代行业的规范和约束。中期,加大风险分析力度,总结梳理侵权高发因素,让查验“有的放矢”。后期,召开行业培训班和宣讲会,引导企业备案保护自己的品牌,维护好自身权益。
由于小商品数量庞大,体积较小,拼箱是货运最常见的现象。如何快速辨别侵权货物,让正常货物能快速通关?向高科技要效率。义乌海关为查验关员配备手持终端,查验的货物信息通过这一终端与后台信息库直接联网,瞬时就能将所查验货物的品牌标识与相关正品进行比对,提高了通关效率,增加了对涉嫌侵权货物判定的准确率。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仅靠有形监管肯定是‘堵’不住的。”义乌海关关长张军说:“必须运用‘无形监管’手段将监管视角‘前伸后移’,推动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小商品出口情况源头可溯、风险可查、责任可究。”
目前,义乌市政府对小商品市场上的商户进行信息联网,对货物信息、商户信息以及供货方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海关一旦查验到某一货物涉嫌侵权,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数据库直接追寻到商户。商户的货物质量、诚信度等便可与此紧密相连,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标准。
在距离义乌海关监管场所不远的地方,义乌海关建设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展示厅”,展示着近年义乌海关所查获的侵权商品的重要“代表”。透过这个“展示厅”进进出出的参观者,海关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打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的引导和规范,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本文来源:海关总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