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内各地采访,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对接”自贸区,有的甚至在积极申报自贸区。要“对接”,首先得明白自贸区是怎么回事。作为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带动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试点等政策引人关注。
但我们切不可只盯着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也不必抱怨得不到政策倾斜。前不久,南方某市市长在一次对话论坛中抱怨:过去30年,中央政府给了深圳等经济特区不同政策,现在则是上海自贸区,而当地是“永远都得不到厚爱”。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评价:上海自贸区像一个试验,国家对还不确定的东西想先做个试验,等成熟后这些政策会部分惠及到其它城市。因此,作为周边地区,对待上海自贸区,既不必担心虹吸效应,也不必沉湎于溢出效应。“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如何“织网”?向改革要红利,在“观念”上求同步。
请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就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前的一个月,上海市领导曾经透露,面对国务院领导,他们没要政策,而是要改革。把改革、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显然是上海自贸区的更深层意义。正如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所言,认为自贸区又是一种通过优惠政策来获取洼地效应形成竞争优势的发展格局,实际上是错误理解。自贸区应该是通过改革,通过开放关系的调整,特别是通过进一步地打造开放经济升级版,来倒逼国内开放,倒逼国内改革。很显然,政策可以有先后和不同,而改革的任务,则是同样紧迫。
对待自贸区,当前要走出单纯的“概念”对接,更注重“观念”碰撞。就在上海自贸区挂牌的次日,自贸区“负面清单”就正式公布。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在这个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将改为备案制。像“负面清单”这样的改革创新,其实各地都可以探索实践。自贸区转变政府职能,各地皆可学习借鉴,甚至走在其前面。
观念一变,就可以做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星期天工程师”下乡,苏南乡镇企业崛起;上海浦东开发,苏南四小龙异军突起。回首过去,不难发现,其实上海的每一次开放,都极大地推动了江苏发展。这背后,得益于强烈的机遇意识、观念上的全面对接。无论是昆山自办开发区走出一条昆山之路,还是张家港的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不空喊抓机遇、不傻坐等机遇,更不是抱怨别人有机遇自己没有机遇,而是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不放过。这一直都是江苏的优势。
对接上海自贸区,我们可以如此,我们也应当如此。(《新华日报》记者:耿联)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