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殊监管区进出口权重快速攀升 国家“引导加工贸易入区集中监管”取得实效
时间: 2007-11-29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海关监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管理优势日益凸显,目前,该类区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权重不断攀升。记者从上海海关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特殊监管区域保税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近30%,占上海企业保税货物进出口总值的六成以上,其中,作为特殊监管区功能拓展新项目之一的保税加工,进出口总值增长20%,已占上海企业保税加工进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业内人士表示,特殊监管区进出口权重的快速攀升,意味着国家“引导加工贸易增量入区规范高效运作”,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

   从1990年国家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历经17年的发展和探索,上海已拥有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中包括1个保税港区(洋山),1个保税区(外高桥),1个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6个出口加工区(松江、金桥、漕河泾、青浦、闵行、嘉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货物进出口总值775.75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占上海市本地企业保税货物进出口总值的62.35%,占上海市本地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37.75%。其中保税加工进出口总值434.85亿美元,同比增加20.88%,占上海本地企业保税加工进出口总值50.8%;保税物流进出口总值328.45亿美元,同比增加14.56%,占上海市本地企业保税物流进出口总值84.63%。

   据了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业务量快速增长,并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权重逐步攀升,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宏观调控陆续出台政策优势凸现

   “境外货物进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货物免征增值税”,国家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规定,赋予了区内企业一系列税收优惠。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第17号和44号公告,分别对数千种保税加工商品的进出口做了禁止和限制性规定。秉承“引导加工贸易增量入区”和“集中管理”的原则,国家政策对特殊监管区予以适当倾斜——上述公告中的政策,有些对区内企业不予适用,另有部分虽然适用,但比区外执行的更为宽松。

   如此一来,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优势更加明显,使得不少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企业,纷纷计划迁址入区。

   据了解,目前上海特殊监管区域已吸引诸多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入驻,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物流集团普洛斯物流旗下的上海临港普洛斯仓储物流有限公司、德尔福(上海)汽车转向底盘系统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台湾的广达集团(国际笔记本电脑市场上,平均每四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广达集团)等优质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入区后,又产生马太效应,吸引产业链上相关配套企业纷纷入驻,促进了特殊区域的迅猛发展。

   功能拓展加工增值能力提升

   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是完善加工区功能定位和配套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不断增强出口加工区竞争力和率先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有益尝试。松江出口加工区内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前,我们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根据外商要求,加工制造、出口成品,利润只是加工费一块;功能拓展后,我们的产业链向前延伸至‘研发’等环节,向后延伸到‘维修’等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加工贸易的增值能力。”

   松江出口加工区作为全国首批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和开展检测维修、研发业务的7个出口加工区之一,自今年1月开展试点以来,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上海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加工区进出口总值271.55亿美元,同比增长50%。与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幅度相比,提高了29.72个百分点。此外,松江出口加工区今年前三季度与国内之间的进出区总值达到166.62亿美元,同比增长68.49%。其中,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场所间的货物调拨总值132.66亿美元,占到进出区总值的79.62%。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等功能的拓展,打破了出口加工区只能进行出口加工的局面,延长了出口加工区的产业链,有利于出口加工区企业加工增值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全面推广信息化管理优势显现

   “IT产品生命周期短,客户对订单的个性化要求,以及对订单完成的时效性要求都很高,”松江出口加工区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达丰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海关‘联网监管中期核查系统’运行后,大大减少了帐册的备案和变更次数,为我们按时完成订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联网监管中期核查系统”是上海海关根据特殊监管区企业的实际需要,在出口加工区试点运行的加工贸易管理子系统。这一系统植根于加工贸易企业ERP管理系统,当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工作、调拨生产原料时,海关中期核查系统便自动从中“抓取”数据,实时监控、逐笔计算、据实核销。“从前,备案和核销是最让我们担心的大问题,”达丰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有好几次,我们订单也接好了,也向海关备案完毕了,连原材料都已经上了生产线,客户突然提出更改产品需求。在技术上,调整产品构造没有问题,但在海关申报一块,我们就不得不随时更改备案。有时候客户一次一次地改要求,哪怕是微调,我们也只好一次一次跑海关……现在好了,本来由企业人员做的工作交给了信息系统,客户要求再怎么千变万化,备案更改也不过几秒钟的事情。核销也很方便,这边产品刚刚完成,还没下生产线呢,那边海关的计算机系统就已经自动计算出了产品的单位耗料量。”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海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已完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来自上海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特殊区域联网监管中期核查系统”核查进出口货物价值306.96亿美元,占上海全部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的85.8%。

   围绕洋山保税港区保税业务的正式运作和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上海海关还在特殊监管区域建立了“保税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区域内物流企业实行联网在线监管,动态掌控企业“进、转、出、存”的货物信息,使货物进出特殊监管区域的速度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融入国际经济产业链步伐的不断加快,特殊监管区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上海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关要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促进贸易便利化;要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坚持走信息化推动特殊区域发展的道路;要统一区域布局、统一监管模式、统一操作规范,为上海特殊区域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