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信息化发展的5个阶段
时间: 2008-07-23

1.从1978年开始,以计算机在旅客行李物品征税工作中的应用为标志,海关信息化进入单项应用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部分海关部分业务环节,如征税、统计等分别、单独使用计算机。

2.从1998年开始,以海关通关管理系统(即H883系统)的开发应用为标志,海关信息化进入系统化应用阶段。

H883系统于1988年3月立项,1989年5月投入试运行,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3月完成在全国海关的全面推广应用。该系统初步实现了进出口报关业务各环节“一条龙”的自动化处理,此后系统功能不断完善,逐步覆盖到进出境运输工具监管、载货清单核销、加工贸易管理、许可证管理和税费减免等业务。这一个阶段计算机代替了人工作业,大大促进了通关效率和业务规范化水平的提高,适应了海关业务讯猛发展的需要。

3.从1998年开始,以通关作业改革和H883系统5.0版的推广应用为标志,海关信息化进入了海关系统内跨部门、跨地区联网应用的阶段。

联网应用大大提高了海关临管的整体效能、初步建成了以各地海关业务运行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基本内容的“电子海关”,信息化的应用效益发生了质的飞跃。

4.从1999年开始,以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投入使用为标志,海关信息化进入了跨部委综合应用阶段。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底账+联网核查”为核心内容的“电子口岸”运用模式。

此运用模式密切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口岸执法管理发挥了综合治理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方便了企业办理海关及其他与进出口有关的业务手续。

5.从2001年开始,以海关执法评估系统的开发应用为标志,海关信息化进入了业务临控分析及辅助决策应用阶段。初步建成了以海关总署对全国海关业务临控和涉密办公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总署”。为海关总署全面掌握全国进出口海关执法状况,及时调整政策、加强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来源:计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