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中,“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引人注目。这是国务院为展览业概括的“四化”。
展览业“四化”,为什么要以“专业化”率先,值得思量。
作为新型服务业的展览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发展迅猛。到2014年,全国展会总数(不完全统计)达8000多个(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不完全统计),直接收入逾3500亿元(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中国跻身于全球展览大国行列,已是不争的现实。
中国展览业惊人的发展速度,只是中国经济超常发展状态下的产物。换言之,因做展览而致富,并由此赢得名望的机构或个人,当拜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所赐,应庆幸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大船在风浪中稳健航行,没有困于险恶风险。而不应过份沾沾自喜。
展览业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产生“万里黄河,泥沙俱下”的问题就不可避免。
以“问题导向”方法梳理,“不专业”状况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有反映:
在行业管理上,行政管理缺位、错位、失位的问题仍然突出,行业民间社团在诸多利益的博弈中难以发挥作用,基础管理薄弱(如行业统计)、市场秩序失范(如展馆以收取保证金方式认定搭建商资格引起的争议)的状况长期存在。
在宏观层面,“不专业”的问题在两个方面特别明显:
一是,展馆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以致供过于求,利用率低下,并使同城或城际之间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二是,政府热衷办展,而且热衷以政策甚至以行政管理职能创意经贸展会的主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但违背市场规律且劳民伤财的后果是一样的。
在微观方面,“不专业”的问题更为普遍,主要表现为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落后,专业人才短缺。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展览企业中,尤其是本土企业中。从人才这个角度观察,理念先进、素养良好、技能全面、经验丰富的会展项目经理及营销主管特别短缺,严重制约了中国展览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以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不专业”,不利于中国展览业由大变强,也不利于展览业服务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
中国展览业要实现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发展,专业化应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就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标准,就可能沦为口号。因此,把“专业化”列为中国展览业“四化”之首,有其明确的意义。
至于如何“专业化”,本文难以详述。但可以简单概括,“专业化”就是接轨国际展览业惯例,并以国际展览业的先进水平为标杆,所提供的服务被用户普遍认可。
来源:会展洞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