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贸易强劲复苏说明什么?
时间: 2010-04-15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宣布建成,涉及中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大约7000种贸易产品率先实现零关税。由于中国及东盟国家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东盟贸易在2009年还出现一定的下滑。因此,在自贸区建成的庆祝旋律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正是在这种困难面前,有关各国对自贸区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加强中国东盟合作能够为东亚战胜危机提供动力。

令人振奋的是,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一方面更是由于自贸区落实的带动作用,中国与东盟贸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出现了强劲复苏。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今年1月份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达到214.8亿美元,同比增长80%多;2月份双边贸易为176.4亿美元,同比增长52%。而且从前两个月的表现看,中国从东盟进口明显加快,同比增长81%,大大高于出口的增速。结合过去两年中国东盟贸易在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可以说,自贸区正在成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制度保障,而且随着自贸区建设逐步迈向深化,这种保障作用会日益加强、日益稳固。

回顾过去近十年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双边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提出与逐步落实,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已经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双方在推动和深化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相互依赖逐渐走向深入;二是以自贸区为框架的双边合作制度安排不断加强。

仅就货物贸易来说,双方的相互依赖不仅表现在双方贸易的快速增长上,还表现在相互之间作为贸易伙伴的地位提升上。首先,自贸区建设以来双边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中国东盟贸易为395亿美元,而到2009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边贸易仍达2130亿美元。其次,双方作为对方出口市场的地位显着提高。2000年,中国向东盟出口173.4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9%,2009年中国向东盟出口1062.9亿美元,占总出口的8.8%。而根据东盟的统计,2000年东盟对中国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5%,到2008年上升到9.7%(东盟方面2009年数据尚未公布)。这种发展使双方目前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从制度建设方面看,自2002年中国东盟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框架协议下的《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先后签署,其中前两个协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三个协议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东盟自身通过构建经济共同体向区域一体化迈进的努力也在进行之中。这些安排合在一起必将为双方通过合作构建区域经济的更深入一体化奠定基础。

然而,就目前双方自贸区建设的具体情况来说,为了提升自贸区作为双边经济合作制度保障的有效性,中国东盟双方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关合作安排的落实上。因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即在合作过程中逐步落实有关安排,例如在关税减让方面所采取的长周期、分步减税措施。因此,尽管自贸区建设已经推动了近十年,但很多安排的落实还处在初期。要使这些措施得到全面落实,使之为中国东盟双边经济合作提供一个全面完整的制度保护框架,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协调各方利益。

事实上,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虽然当前实证经济学一般认为通过构筑自由贸易区可以为参与国带来一定的福利效应,但这种福利分配在一国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是不均衡的。去年年底印度尼西亚一些工业部门对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减税计划提出的一些异议,正是基于自贸区建设的这种效应。这是双方在推动落实自贸区相关协议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对待的。

当然,就双边合作的总体来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潜在合作利益,中国东盟双方对于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需求,是双方合作应对挑战以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关安排的重要保障。相信自贸区建设在为双方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将从双方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中获得迈向更高层次的动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