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引发的汇率思考
时间: 2009-10-22

关注导致贸易摩擦事件不断产生的自身原因,主动采取措施来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这可能是应对当前我国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有效对策之一。

近期,针对我国产品(如橡胶和钢铁等)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不断出现。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资金规模102亿美元。尽管国内对我国产品的出口环境恶化表示担忧,但笔者以为,我们更要关注导致贸易摩擦事件不断产生的自身原因,主动采取措施来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这不失为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对策之一。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低估的汇率可以通过保障出口部门的增长而保障经济增长,但却忽视了人为低估汇率的政策还会扭曲我国的经济,造成出口价格过低、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劳动力工资过低、产能严重过剩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不良经济后果。

确实,低估的人民币汇率将有助于增加出口,并形成我国出口产品的某种价格优势,但问题是这种价格优势并不是来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而是来自于被人为低估的汇率压低的出口产品价格。以这次欧盟针对我国无缝钢管征收39.2%的反倾销税为例,自今年3月初到9月底,人民币兑欧元的贬值幅度约为16%。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人民币相对于欧元的较大贬值,导致我国对欧盟出口钢铁产品价格的下降,这种价格优势又造成对欧盟钢铁市场及钢铁企业的较大冲击。

那么,如何看待我国出口产品的这种价格优势呢?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规定,正常价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贸易条件下出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可比销售价格。如果该产品的国内价格受到控制,往往以第三国同类产品出口价格来确认正常价格。尽管我国并没有对某些出口产品进行价格管制,但长期被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却造成了所有出口产品的一定价格管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汇率管制导致我国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偏低及出口部门产品价格的明显偏低。所以,通过本币贬值来刺激出口,这很难理解是一种公平贸易的形式。

如果以欧元表示我国劳动力价格会发现,我国劳动力工资增长不会很快,尤其是出口部门的劳动力工资在某些时段内还可能是负增长。在一个均衡的市场中,低工资往往意味着是较低的劳动产出,较低的劳动力产出又意味着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很低,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只能生产低端化产品的不利局面,最终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我国因需要大量外汇而有必要采取压低人民币汇率来增加出口的话,那么在目前已拥有超过2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压低汇率的真正理由可能是为了保增长和保就业,尤其是要保出口部门的就业。但是,在全球经济依然不振和内需仍需扩大的情况下,通过刺激出口来保增长,显然只是“权宜之计”。

本来,这次金融危机赋予了我们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良机,以此改变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赖于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现状。不过,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快速下滑,促使经济政策重新转向了保护这些低端化产业,当然这主要是为了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尽管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被保住了,但产能可能更过剩了、产业结构更不合理了。

这也是近日国家为何又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行业的最大理由之一。同样,通过相关政策来保护这些生产低端化产品的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起一桩桩反倾销调查案件的自身原因之一。这说明,我们一定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否则对经济实行管制,尤其是对价格实行管制,引起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摩擦或贸易争端是不可避免的。

由上述分析显示,导致近期我国贸易摩擦事件频发的自身原因之一是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汇率管制刺激和鼓励了我国的出口增长,但这种状况“不可持续”,尤其是在美国提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前提下,不要再刻意保护我国的出口部门了,这促使我们应当从整体的角度来重新调整相应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这样的适度、主动性调整,可以避免因汇率的一定管制造成更大的经济扭曲,这不仅可以化解由贸易摩擦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升级,而且还可以解决产能过剩、劳动力工资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的国内经济问题。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