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之“祸”与“惑”
时间: 2010-08-11

今年前7月份的贸易数据,按照惯例将在本周二公布,据猜测7月的外贸出口将大幅回落,顺差会继续收窄,业界普遍认为,2010年外贸顺差将会从2009年的1960亿美元收窄至七八百亿美元,降幅如此之大,但人家未必就会放过顺差话题不说。

记得上个月16日在温家宝总理同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有德国记者问:“中国和德国都有大量贸易顺差,所以两国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请问两位总理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说实话,这个问题如果抛开现实中的责难,单从贸易角度确是让人有点迷惑:顺差难道成祸殃了?莫非有逆差才光荣不成?温总理回答得很精彩,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生产大国、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两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本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希望推动贸易向着平衡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如果大家注意到有的大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以缓解自身就业矛盾,那就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和德国不应该遭受指责,而应该受到赞扬。

有专家指出,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谈论重商主义调门升高。今年3月初,陈德铭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驳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者把重商主义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的言论。重商主义作为十七八世纪在欧洲以贵金属为支付手段时流行的一种集聚财富的手段,在当今贸易环境下已经不适用。在1971年1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各个国家流通的都是纸币,而纸币大量聚集到一个国家是容易引起货币贬值的,据悉,美元就已贬值96%。实际上,一些国家在操纵着本国货币,自己放水贬值,却还要让其他国家的货币强行升值,这无论对于本国经济的复苏还是世界经济的复苏都是非常不利的。

近日,西方一些媒体鼓噪“顺差国责任”论调,是罔顾事实,未加分析的草率之说,不负责任之言,更有转移矛盾之嫌,况且一方面一味敦促中国进口,另一方面又对华实施严格并带有歧视性出口限制措施,是人为掣肘贸易平衡的做法,西方国家不应该指责而应该自我反省才对。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之多,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42.5%,应该说中国的贸易顺差已处于合理区间,贸易平衡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国持续出现贸易顺差自1994年,且规模有限,多数年份顺差仅占当年GDP的3%以下,直到2005年后,顺差增加才有所加快,2008年顺差2981亿美元,也才占到GDP的6.9%。相比德日等贸易大国,中国的贸易顺差不算多。德国的贸易顺差最高时占到其GDP的8%,且1952年以来连续58年顺差。日本则从1981年起连续29年顺差。另外,一些石油开采大国也保持了加大顺差。而分析中国贸易顺差数字背后真实的利益实际流向时发现,外资企业出口占到中国出口的一半,2009年更是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55.9%,创造的顺差近乎顺差总额的2/3,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是顺差的主要创造者和主要受益者。如果再考虑外资企业在华从事加工贸易因素,虽收益可观,但中方仅是赚到了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贸易顺差耿耿于怀,意义不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承接的制造业转移等因素,导致了中国也承接了一定的贸易顺差,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特征,与发达国家贸易结构形成了互补,并非零和关系。中国制造与出口的比较优势,构成了外贸出现一定规模顺差的基础,也成就了顺差存在的内在合理性。中国的贸易发展给世界创造了机会,MADEINCHINA和MADEWITHWORLD并行,中国的出口,令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受益良多,摩根士丹利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1000亿美元的开销。不能嘴上一边吃着肉一边骂着人。如果是出于转移矛盾,掩盖自身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尤其是出于选举政治、出于价值观念、出于害怕与抑制中国发展的考量那就不仅仅是贸易层面的问题了。中国从来都反对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追求贸易双赢和基本平衡。2009年,中国成为了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东盟十国、巴西、南非等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且他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均呈上升之势。

顺差不该成“祸”,更不必“惑”。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