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从手工登记纸质手册到计算机管理、联网监管、无纸化通关,汕头海关不断升级监管方式,优化通关环境,促使辖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实现发展巨变。2009年汕头关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40.7亿美元,是30前的100多倍。
手写登记呵护加工贸易“蹒跚学步”
1978年,加工贸易产业在国内刚刚出现,汕头海关也很快就迎来了第一份来料加工监管任务:广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和汕头钟表元件厂共同对外签约,承接香港华慧有限公司提供的全套电子手表零件的来料加工业务,港商同时提供了一条装配生产线。到1979年,在汕头海关备案的此类合同达到337项,其中来料加工333项,补偿贸易4项,贸易金额2663万美元。
当时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管理还是纯手工作业,企业申请进口什么料件,出口多少成品,全都靠手写登记。1982年海关统一核发了《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进出口货物登记手册》,但也都要手工登记内容。加工贸易纸质手册一直沿用了20多年,直到2008年7月1日汕头关区全面推广加工贸易电子手册,才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国家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业务量与日俱增,手工登记和核销的工作量非常大,海关退休老干部洪振烈回忆说:“当时每天一上班就是埋头苦干,外面排了长长的队伍,很多都是来自揭阳、普宁等外地的企业,以前交通不发达,路不好走,为了方便他们可以尽早赶路回去,我们都是加班加点为企业办手册。”
计算机管理助加工贸易“一路小跑”
从1978年10月至1985年9月,在汕头海关注册登记的企业累计达到2022家,签订加工合同9604份,净收入工缴费11607万美元,就业人数12.65万人,加工贸易已成为当时汕头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业务量的进一步与日俱增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开始正式成为海关管理的重要手段。洪振烈说:“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真是突飞猛进,海关采用计算机管理等科学管理技术,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3年9月21日,H883系统正式在全国海关推广运行,标志着海关管理手段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系统实现了报关行、企业管理、保税业务及通关等各环节的联网和数据共享,海关人员通过系统就可以实时查询到辖区内企业的进出口及库存等情况,更好地掌握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
联网监管助推加工贸易实现腾飞
进入90年代之后,汕头加工贸易产品囊括了服装、毛织、塑料、食品、电子、陶瓷、鞋业等各个领域的产品,其中不乏耐克、花花公子、任天堂等国际知名品牌。“汕头产品”以傲人的姿态走入国际市场。而此时,昔日的家庭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不少大型外资企业在汕头投资落户,一些大型IT企业进口的料件品种繁多,有时多达数千种,成品也是形态各异,单纯依靠纸质手册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有的企业一年下来要备案几百本手册。为了适应企业“订单网络化、物流全球化、生产零库存”的现代经营形式的需要,海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和电子化手册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揭开了汕头海关加工贸易管理的新篇章。
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外经贸、汕头海关通过联机查询就可以实时掌握企业进出、投产、工艺损耗、库存等数据,实现对企业加工贸易业务的全过程动态监控的管理模式。汕特华建电子有限公司是汕头第一家实现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的试点企业。公司通关课的詹席广课长说,作为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他们时刻面临着即时生产、零库存的挑战。汕头海关实施联网监管后,这一切都不需要担心了,联网监管手续的简便和时效的提高让他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企业在联网监管中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和快速反应机制,国外客商对该公司的信心加强了,订单投入相应增加。
全面电子化揭开加工贸易发展新篇章
2008年7月1日,汕头海关全面停止纸质手册的备案,全面推广电子化手册,实现“电子申报、网上备案、无纸通关、无纸报核”,在辖区内率先终结了加工贸易手册的“纸本时代”。汕头市粤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倭说:“现在我们足不出户,在公司上网就可以办理海关加工贸易业务,海关的业务改革大大方便了企业。”实施电子化手册后,海关对企业提交的备案申请通过电子审核的方式提供7×24小时的全天侯、零距离在线服务。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到合同是否通过了海关的审核,能够在第一时间清楚退单原因并做出及时修改。在核销环节,由于实施了计算机自动核算,核销的成功率和审批速度大大提高。
汕头海关加工贸易管理处江少川副处长表示,海关推行电子手册,是为了合理配置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方便贸易守法企业,提高手册项下商品进出口通关速度,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实现海关有效监管和企业高效通关的有机统一。
来源: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