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加工贸易发展形势展望:升级才是硬道理
时间: 2009-12-16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加工贸易,初期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或初级的原材料加工,这种初级国际分工格局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90年代中后期,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转变,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外贸出口增长的支柱。近年来的事实证明:加工贸易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也是后发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


加工贸易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转移国和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港台与内地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现在已明显出现在我国沿海中心城市与中西部地区,这种转型与转移的交织局面,正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由发展“三来一补”起步,吸引了大量经济资源的聚集,随着集聚程度不断上升,要素禀赋比例随之发生变化,挤压效应逐步显现,原有的部分企业日益感受营商成本的上升。其结果是,迫使一部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寻求技术要素和知识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提升经济的要素竞争优势;而另一部分企业则需重新考虑企业选址问题,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继续谋求经济的要素比较优势。更加坚定地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以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的提升来支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或自有品牌的传统加工业转型。


依托国家战略,对外借力提升,实现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其本质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之中的企业借助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并向较高的经济与环境效益转移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中,首先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国际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路径,分类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便更加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阶段以及政府支持的主要政策,形成可操作性的纲要。


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路径,其主要实现机制是与全球价值链中主导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利用全球价值链治理产生的信息流动、知识溢出和动态学习效应,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或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工艺升级向产品、功能升级的延伸,最终攀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外,还要把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领军企业的合作放在重要地位,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进来,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还需要在品牌上做文章,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发挥集群优势。加工贸易要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渠道,必须要发展本土的跨国公司。深圳市提出继续支持加工贸易企业通过特许经营、贴牌生产等方式进行加工生产,鼓励那些在国内同行业“特、精、专、新”型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有品牌,并加大对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扶持,在技术创新、出口信贷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来源:本网专稿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