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归类程序
时间: 2006-05-08

一、简介
商品归类是海关最基础的业务之一,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从事商品归类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审核报关和相关单据、查验货物、安全标准、贸易法规、归类辅助手段和技术文献、货物分析化验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的不足往往造成货物延迟通关,给海关和商界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将归类原因造成的货物延迟通关降低到最小程度对便利贸易和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将介绍货物到达关境前、到达时和到达后办理正式通关手续的情况。
从商品归类的程序来看,归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预归类阶段;
——报关阶段;
——后续通关阶段。
为了平衡便利和守法两者的关系,应在征求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有资质的技术部门(如,海关化验机构、行业专家等)意见之后,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上述三种归类程序。良好的归类体系将有助于上述磋商与沟通。
必须注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归类工作模式,有的简单,有的非常复杂。在一些国家,进口商对确定商品的编码负有责任,海关保留确定最终归类的权利;而在另一些国家,进口商及其代理人只允许填制进口表格,海关负责确定商品的最终归类。但是,不论归类的组织形式如何,其工作的性质还是相同的(如,审核报关单和相关单据、查验货物、化验分析等)。
二、预归类阶段
简单地说,预归类就是指在货物进出口前开始进行并完成的商品归类过程。在此程序中,进出口商必须提供实际进出口货物归类方面的信息。WCO强力推荐成员海关建立预归类制度(由海关总部、归类中心或区域/地方海关作出决定)。必须限制有权发布约束性归类信息的机构数目,以保证统一归类。可以只有一个预归类的机构,也可以具有多个具有授权的中心和部门。
预归类可以是约束性的,也可以是非约束性的。约束性预归类是指在货物实际到达前,预归类决定对海关具有约束力。约束性预归类是非常理想的方式,它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布,并在特定的时间内保持不变,除非发现存在错误、被更改或被废止。另外,应当规定,变更或修改决定后,如果原归类决定的持有人可以证明决定的改变对其造成损害,则应推迟执行变更或修改的决定。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进口商触犯了法律(如,进口预归类决定中没有包括的商品),应重新审查或撤消发出的决定。
必须建立预归类信息的汇总数据库,以便总部、归类中心和区域/地方海关监督查询,避免发布矛盾的商品归类信息。
对某个进出口商或相关人员发布的预归类信息应当对外公布,以便指导公众对相关或类似商品进行归类。

在一些没有正式建立预归类制度的海关,海关关员通常采用其他类似方式来代替预归类的程序。在WCO秘书处到访的海关中,一些海关关员向进出口商发布非正式的预归类信息,海关关员有权决定哪些进出口商可以使用预归类制度,这些进出口商在进口前可以联络相关的海关关员以取得货物的归类信息。另有一些海关规定,预归类信息仅在进口结关手续完成前具有约束力,而且,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官方规定,除了相关的海关关员之外,其他人员不知道海关和进口商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没有任何的记录,更没有为了统一执行归类决定而发布归类信息的程序。
在具有发达预归类制度的海关中,其组织程序则相当完备。例如,在欧盟,预归类信息由指定的五个海关发布,这些海关按照协调制度的章节分工,每一个海关仅负责授权内的商品部分。进口商可以向相关的海关递交书面申请(可以是邮寄、传真和面呈等方式)。
上述预归类体系基于欧盟的约束性归类信息,具有很高的自动处理能力。在申请人接到其中某一海关的决定的同时,该决定已经传递到信息处理部门以便进口时提取。许多进出口商的信息已经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分别被赋予一个用户编码(该编码必须填写在申请表中)。当具有编码的进出口商填写申请时只需填写用户编码和商品描述(特别是从未进口过的新商品),而不必重新填写地址等信息。新用户第一次必须填写全部信息,以便系统保存。通常,在申请中必须注明货物的进口报关地点,计算机系统则自动根据关别代码进行处理。
每一项申请都被分派给某位专家,专家需要对商品的描述和样品进行审查,之后发布归类决定。必要时,在作出决定之前需将样品提交化验室进行分析。当向申请人发布决定时,计算机将信息传递到信息中心,通过信息中心将其发送到全国海关。
建立预归类制度将在以下方面获益:
——有助于核查货物的运输。由于事先可以得到预归类商品的信息,因此,对这些货物的运输监控是很容易做到的。有时,过境的货物转为进口,则很方便地对其实施查验。
——有助于通过风险管理发现瞒骗。预归类的程序为引入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能,便于对贸易、安全和税收方面的高风险货物进行监控。
——有助于防止税收流失。由于海关已经对预期进口的货物进行了归类,则应采取措施保证进口货物与申请预归类的货物相同。因此,对进口商来说,任何逃避税收的尝试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将产生严重后果。
——有助于便利国际贸易。由于采取了后续稽查的方式,进口口岸的拥堵现象将大大减少,实际查验将降低到最小,人力资源将得到解放。
——在货物进口之前,进口商将有充足的时间来计划生产和销售。
三、报关归类阶段
传统的商品归类是在报关阶段开始实施的,在特别情况下,甚至对所有的进口货物进行100%的查验。据称,这样一来可以完全消除各种类型的瞒骗行为。然而,实践表明这种方式不能100%消除瞒骗,而且,由于在报关环节工作量的积压,使关员不能很好地对进口货物进行查验。另外,100%查验明显延迟了货物的通关,给正常的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一些进口商还可能收买海关关员,导致腐败,造成税收流失。
在许多发达国家海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海关,由于货物已经进行了预归类,一般不需要在报关时进行归类,大量的工作放在后续稽查环节。
WCO建议成员海关:
——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引入筛选机制或引入随机抽查机制;
——将归类疑难问题提交归类专家解决(总部、归类中心和区域/地方海关归类部门);
——海关在作出归类决定前与报关人进行沟通;
——允许报关人更改归类差错;
——在能够保全税收和防止违法的前提下,将费时的归类工作放在后续稽查阶段处理。
四、后续归类阶段
本阶段运用稽查的手段对单据进行审查。为了能够发现前两个阶段不正常的归类问题,稽查工作必须有归类专家参与。
后续稽查可在风险管理、随机抽查或两者联合的基础上对进出口商的单据进行审核。后续稽查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检查在通关环节未查验货物的归类情况;
——改正在通关时产生的归类差错;
——检查可能存在的归类瞒骗。